加快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屈贤明(机械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世纪前20年,在中国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当中,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制造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一是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制造业产品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大约63%,单位产值产出的污染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是产品附加价值不高,我国制造业制成品出口占到我国出口将近92%,但是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所以,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开拓出一条制造业的发展新路。

第一,大力发展、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制造过程要推行节能、绿色的工艺,发展循环经济,比如,一个一千万吨的钢厂利用废热,可以建一个1200万千瓦规模的发电站,吸收废钢以及其他废材料可以建300万吨的水泥厂。

第二,走质量第一的集约式发展道路。比如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机电产品上,形成节能的,智能化家用电器,需求量很大。
  第三,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发展制造业延伸而形成的现代制造业,提供更多的高层次的就业岗位。以汽车制造为例,一辆汽车在使用过程当中带来的服务收入是汽车价值的8倍,一个汽车制造岗位,可以带来26个服务岗位。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需要的产品和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比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功能食品制造技术和装备,数字化医疗设备,节能环保型汽车,数字化的音频、视频设备,新型的轻纺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品。

最后,要加速由世界加工基地,向世界制造基地转变。最关键的是要形成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吕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制订科技发展规划,首先,要明确科技进步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当前结构调整在四个方面提出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第一,全面实现工业化,既要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更要不失时机推进结构升级,增强竞争优势,改变为发达国家做代工的状态,改善贸易条件。第二,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当中,科学技术进步要着眼于解决资源短缺,特别是优质能源短缺的矛盾,降低单位GDP消耗水平。第三,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的战争做好准备,为此必须建立以高技术为基础、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体系,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第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方面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更重要的是对现有企业、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技术的改造,难点在于后者。

其次,要防止高技术产业技术源泉空心化,就是虽然有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没有高技术,这样必然产生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上,一是以合资合作为主转向自主研发为主,二是引进外资必须带来先进技术。在引进消化投入的比例上,就是由引进技术转向消化吸收投入更多。

第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技术的研发,具有高风险性,当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时候,政府要作为出资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必须抓住有限目标,而且主要是投入在上游,而不要在产业链的下游。中国企业正在向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

朱希铎(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总裁):
  我国信息化进程正在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性考验,就是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这样一个考验。在信息投入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使用微机和局域网以来这二十多年,按照2003年、2004年在IT市场分别投入2200亿元、2500亿元,年递增率15%计算,累计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已经超过三万亿元,形成了厚重的信息资源的基础和资源。同时,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还有庞大的应用系统和软件。

但是,现在信息资源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是信息资源分散。技术形态分散,应用状态分散,组织形态分散,空间上分散。二是软硬比例失调。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到2004年,硬件占三,软件加服务占七。我国软硬比例差不多是倒三七,还要多一点。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过程。如美国政府推出的“联邦企业架构”,要求电子政务从上到下去执行。只有解决了这个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才能够把我们这么丰富的信息资源盘活释放出来,推动工业化,推动政府体制改革,变成服务型政府等。

另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这种积极性要和政府的支持充分的结合。企业的优势是决策来源于市场,要去满足客户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产业链和产品链的结合。但是,企业也有劣势,比如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的平台,作为一个企业做可能做不出来,希望靠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来组织综合的资源。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10-64265511-2307  传真:010-64228450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