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钱易(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近几年我感到,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也动了不少的脑子,但是,我们环境保护的工作越做反而问题越多。比如:搞大气污染的人,研究了20多年的酸雨,和颗粒物的污染,现在酸雨范围越来越大,PH值越来越低,颗粒物也越来越严重,北京也出现沙尘暴的问题。我是搞水的,我们七大江河水系的污染,现在五类水面积越来越增加,滇池治了多少年,多少亿投进去,问题就是不解决。近些年高消费产生的垃圾以及工业化产生的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到底出路何在?现在发达国家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在废旧产品回收上,把废物变成可回收资源。循环经济强调三个基本的原理,第一个是要减量化,减少资源的利用。第二个是要循环化,充分把资源利用起来。最后是再利用,即使产品已经是废旧的了,我们仍要把它再回用。近几年国外出现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叫再制造业,它要求把所有机器部件都设计成是可以拆卸的,当需要更新时,只需更新一小块,其他99%以上的零件可以重新再用,可以用十次,十五次,这样资源消耗就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自然也就降低了。

我们中国的特点是人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资源不足。任何问题都要做做乘法和除法,任何小问题乘13亿人口就是大问题,任何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除以13亿,就是短缺的资源。何况我们有很多资源,从总量上讲就不丰富。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非常迅猛,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有人说,小康社会的标志就是小汽车的社会,我想这个问题值得好好商榷。我们做一个估计,假定说中国达到小康的水平,平均两个人一辆小汽车的话,就是全世界汽油都给中国都不够。而且小汽车本身除了消耗能源以外,还要占用土地,我们中国这么多人口,两个人一辆小汽车,哪怕五个人一辆车,大家想想要多少停车场,要多少公路来让小汽车奔驰。所以,这是不可持续的模式,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我觉得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一条新路,这个新路靠科技支持,是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环境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搞循环经济,不能光靠搞环境保护的人来做,而是要靠各行各业的人来做。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次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动,是继过去周总理、聂帅相继组织几次重大规划以后,又一次非常重要的科技发展规划工作。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本来我国的耕地就等于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近7年还减少了一亿亩。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这一趋势只可能减缓,不可能逆转,因此,我们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培育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开发一些先进的栽培技术,用更少的地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我国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方面又不重视循环用水。我国的循环用水只有百分之三四十左右,而发达国家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我国的矿产资源也特别紧张,如我国由1993年的石油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年年增加,去年进口一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现在预测很快就要到50%,有可能到2020年就达到60%。但是,我国现在的政策却不鼓励节约能源。我国汽车发展那么快,而且都要发展高档次的,高排量的,高油耗的车。对低排量车却是歧视的,到现在北京长安街还是不允许部分低排量车走。我们必须清楚,扩大资源靠技术,节约也要靠技术,只有号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政(清华大学教授):
  在我国不仅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而且利用效率低下,我们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十个百分点。在我国应把节能放在第一位,要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等几个用能大户推广节能技术,并在政策上鼓励节能。
  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能源问题一个是总量的问题,另外来讲就是品种问题。我们中国液体燃料是缺乏的,但我们不能依赖进口。煤应该是我们国家最可靠的战略能源资源,所以我国应研究新技术,用煤去大规模制干净的液体燃料,这是中国要走的道路,可以使我国在未来的能源战略上具有进退自如的能力。

汤世国(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资源是有限的,这一点大家已形成共识。但有一个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知识。知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是,这个东西需要我们投资,去开发,我们要更好的把知识作为一个资源利用起来。那么,和知识资源联系起来的就是人、人的资源,中国有13亿人,我们现在人是包袱,还不是资源。我们如何使人从包袱变成资源?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需要科技,还需要教育和文化等。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10-64265511-2307  传真:010-64228450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