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资源篇 2.5亿吨以上石油缺口怎么补

   

  编者按 目前,我国正在抓紧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加速我国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8月以来,有2000多名科技专家及经济、社科和企业界人士参与了涉及国家未来发展全局的20个专题的战略研究。专家们建议,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符合国家未来10至20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及科学技术自身规律的规划。

  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学者,推出连续报道“聚焦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今天刊出《2.5亿吨以上石油缺口怎么补》,今后将陆续刊出《每年新增沙漠3400多平方公里何时了》、《让企业站到创新最前线》,敬请读者关注。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以中国土地和水资源短缺为由,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是中国通过挖掘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不仅使中国不断膨胀的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基本实现小康。今天,参与编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科学家们同样充满信心,要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谁来供应中国”的难题,支撑中国走出资源匮乏的困境。
  敲响资源约束警钟

   中国一向以“地大物博、矿产丰富”自豪,“我国陆地面积、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等,均居世界前列”也赫然写入中学地理教科书。可是去年以来,21个省市拉闸限电,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等事实,却发出了不协调的另类声音:中国已无法满足自己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资源约束的矛盾十分尖锐。

  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实可列为资源贫瘠国。

  据预测,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只有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就只有9种了,特别是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至6.1亿吨,国内可供量却只有1.8亿吨至2亿吨,缺口达2.5亿吨至4.3亿吨。

  比以上数据更触目惊心的是,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很不“经济”。 
  节约是最优先选择

  听了专家们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经济发展了,有钱了就可以到国际市场去买资源。但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供应并非无止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以铁矿石为例算了一笔账:若按全国炼钢能力2005年为3.66亿吨、2010年为4.45亿吨推算,2005年就要进口铁矿石1.82亿吨,2010年则要进口3.42亿吨。而在国际市场上铁矿石每年的自由贸易量只有2.4亿吨左右,很显然,我们不可能把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全买来,即使买来也不够用。

  另有一些人也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产生深深的忧虑。但是,科学家们却不怨天尤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说,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也提醒我们,在降低能耗和物耗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我国应该把节约资源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我国资源战略的不二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最为活跃变化的时期,劳动力、资源、投资和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要素投入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把节约资源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相结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近几年国外出现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再制造业,把所有机器部件都设计成是可以拆卸的,当需要更新时,只需更新一小块,其他99%以上的零件可以重新再用,可以用十次,十五次,这样资源消耗就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自然也低了。

  突破资源瓶颈的制约,还要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提倡节约资源,不仅是生产领域的事情,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消费领域,要改掉白天开灯、电器待机、公共场所的“长流水”(自来水)等“奢侈地使用资源”的坏习惯。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节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对一些地方的有关政策颇有微词。他说,有的地方制定政策,限制排量小的汽车在一些道路通行,这样的政策实际是在告诉人们:别去购买省油的汽车!

  寻找新资源和替代途径

  节约资源也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毕竟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资源。

  中科院院士刘光鼎认为,我国石油蕴藏量的78%没有找到,天然气蕴藏量的93%没有找到。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指出,21世纪,矿业开发将向地壳深处地形复杂的条件发展,要保证深部开采的顺利进行,必须结合现代物理学、计算机制造业等先进成果,研究开发资源的新技术。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新一代核电技术及氢能技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

  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专家们一致看好海洋开发。他们指出,不进入海洋,国家不能强大。海洋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认为,自然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以直接替代或提高资源生产率(间接替代),实现一定的产出目标。如农业灌溉用水虽然缺口较大,但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替代途径。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处理后的微咸水、低质水、废弃水用于灌溉,另一方面,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谁来供应中国”?面对现实,我们有充分担忧的依据;展望未来,我们没有不乐观的理由。未来20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力争用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

作者:陈建辉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10-64265511-2307  传真:010-64228450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