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环境篇 每年新增沙漠3400多平方公里何时了

   

  今年以来连续发生的长江上游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浙江舟山海域的特大赤潮,再次引起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关注。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组长孙鸿烈院士等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我国生态与环境的现状、差距、相关科技发展战略等发表了看法。
  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已经表现出复合性、区域性特征。

  从生态退化看,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人类活动导致沙漠化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扩展速度达3436平方公里;草原退化面积达62%。从环境污染看,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GDP的3%—5%。2002年,我国七大水系的741个监测断面中,符合生活用水标准的Ⅲ类以上水质仅占9.1%。2003年,在340个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占26.5%。

  孙鸿烈院士指出,生态与环境问题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是指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沙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后者是指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既要保证这一代的发展,又要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从科学技术上解决问题。

  祖籍江苏省的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认为,当前环境污染已经“病入膏肓”,而现有的某些规定办法是“掩耳盗铃”,企业接受检查过后照样任意排放。

  从事大陆架研究的王颖院士特别强调要重视大陆架浅海的开发和保护。她说,东部人多压力大,水环境恶化严重,有些企业认为“污水就应该排江排海”,连沿海最不发达地区的近海海域也出现赤潮。这一状态再不控制,就是“子孙后代的末日”。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GDP翻两番,如果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那么资源生产率,即单位资源消耗的产出就须提高4至5倍;如果要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则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8至10倍。这只能靠科技进步来实现。
  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与环境科技体系。一是生态与环境科技缺少原创性研究;二是缺少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全球视野;三是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积累不够;四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和成套设备;五是对国家决策的科技支撑作用不强。

  那么,如何加强生态与环境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孙鸿烈院士说,国际生态科技发展的趋势是强调把地球作为整体生态系统来研究。根据我国国情,生态与环境科技的战略重点是抓区域性、流域性、综合性的问题,就是把在一个区域或流域内集中体现出来的大气、水体污染等问题作为综合系统来研究。比如流域治理,第一步是堵住污染源。光靠行政命令不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循环经济。第二步是治理清除已沉积在河道淤泥、湖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要有长期规划,治理过程要有企业与科技界共同参与。

  量化生态价值建立绿色GDP系统

  专家提出的我国生态与环境科技的总体战略方向是:“量化生态价值、推进循环经济、应对全球变化、加速区域治理、适应市场经济、保障人体健康”。

  专家们认为,需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为构建综合绩效评估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指标提供技术支撑。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最近在谈到加快采用绿色GDP的衡量指标时说,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饮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数纳入政府官员考核标准。

  而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要把传统的资源能源—产品—废弃物的直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产品—二次资源的闭环型的循环经济,使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从这点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是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孙鸿烈院士说。 

 
作者:李向南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10-64265511-2307  传真:010-64228450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三学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