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清华精神感悟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  姜刚杰

 

2001年初夏,当沙尘暴刚刚在北方的天空开始飞扬的时候,我却有幸地走进我国著名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参加清华大学第十三期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清华大学校园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即熙春园,是清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清华大学真的不愧为一座花园式的校园,这里有著名的“荷塘月色”、“水木清华”、那桐题字的“二校门”等等胜境。

然而,清华大学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她的华丽外表,也不是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我感受最深的,则是清华的精神!

从中关村过来,由清华西门进入校园,在前方40米处一类似照壁的墙上,醒目地雕刻着一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校训,也是清华精神的高度概括。

还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有清一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到清华学校以《君子》为题作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进而演变为清华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均出自《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的,君子凭着向天学习,自己不断努力,奋发图强,永不懈怠。《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柔顺,君子凭着这种品德容载万物。应该说,梁启超这位41岁的饮冰室的主人,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勉励学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也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事实上,早年的清华,人文主义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年后即1925年梁启超即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时,与他同时在校的就有几大国学大师,即哲学和金石大师王国维,文史大师陈寅恪,文学大师赵元任。此外还有散文大师朱自清,还有著名的闻一多先生,他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优秀文化成果。当然,自然科学成果也自不待言。只是到了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才变成一所单纯的理工科大学(现在又开始向多学科方向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激励人们奋发努力,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作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高尚的人,在事业和修养方面应该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永不停止,努力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则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工作,以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关系,客观上构成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历经90多年,一直作为清华的校训和精神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这是有其深刻内涵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宏扬这种人文精神更显重要。我本人有幸在清华园学习生活两个多月,也深为之所激励。我以为这种精神,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作为我们人生的重要信条,不断地进取,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追求,象革命先辈一样,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清华精神,我为你礼赞。

 

·电话:010-64265511-2307   ·传真:010-6422845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55号

Copyright © 2003 www.93.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