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

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杨振宁先生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对此我深有同感。有人问过我:“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我立刻回答说:“最大的苦恼就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1980年前,对于我们跨越式发展的独特技术方案,大多数人的评价是“根本做不出来”;1981年激光照排原理性样机鉴定后,直到1989年前,多数人的估计是“即使做出来,也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其实,在高新技术领域,赶超外国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

设法比外国同行更早得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

“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是创新的源泉。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们在研制激光照排过程中,由于汉字字数多,迫使我们比西方同行更早地采用了字形轮廓描述方法;汉字笔画多,促使我们于1975年最早提出用附加信息指示横宽、竖宽,保证了字形变大、变小时依然匀称。由此可见,只要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市场需求,找到满足这种需求的新技术,我们就有可能在技术和产品上领先于国外同行。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产业市场发展迅速,正是得益于这种市场需求的刺激。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一平台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在一个统一的承载平台上,同时提供语音、数据、互联网、视讯会议、可视电话等多种业务网络。

找准市场的切入点

一个企业在创业方面选择方向时,总是面临国内外已有产品的竞争压力,如何选准和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切入市场,从而积累继续发展的资金,成为首要问题。

中星微公司是海归创业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研制的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际市场上销量第一,是我国惟一大量占领市场的自主创新的芯片。中星微成功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市场切入点选得非常好。中星微成功地选择了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尚处于群雄混战局面、没有强势企业和产品的多媒体芯片。在找准方向后开足马力、奋力拼搏,占领了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国外杂志经常提到,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薄弱环节切入,吃下一块市场。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

在国外最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美国一家制药公司发明了一种抗癌新药,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最终未获批准上市。我们中国上海三维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仔细分析和试验了这一新药之后,变换思路并首次提出将肿瘤细胞溶解释放的抗原信息全息地呈递到免疫系统,以激发特异的体内肿瘤免疫,实现了个性化治疗。这样,注射一处肿瘤,全身其它部位的肿瘤也可能缩小或消失,疗效大为提高。目前,这一新药已经经过三期临床试验,这一在美国专利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即将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

同样,在通信领域的不少核心技术也被外企专利所垄断,中国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专利费。华为是中国申请和取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之一,其创始人任正非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好比一座山,山顶已被外商专利占领。华为就大力发展山脚下的专利,把山脚围起来。当从山顶下山时,就必须经过这些专利,我们就用山脚下的专利来换取山顶上的外商专利。”

对中国低成本的渴求是创新的动力

我从事激光照排研制时中国还比较穷,印刷厂渴望淘汰铅字,但又无法承担高昂的设备更新费用。1981年,日本东芝公司报价2000万美元,愿为中国某大报提供整套照排系统,但被否定。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套照排系统的报价应在70万元人民币左右,加上其它附属设备,总价格应控制在200万元人民币。

正是这种对性能价格比的强烈追求,使我们创新。首次设计出了提高字形产生速度的专用芯片,降低了成本,不仅体积小,而且比国外同类系统起码高十几倍。首次使输出逼真大样的印字机,与精密照排机共享一个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成本,这一技术保持了多年的领先地位。现在,日本很多报业集团也都采用了方正日文出版系统。

从预测未来到发明未来

1987年,当MS Windows只有1.0版本时,我的博士研究生郑民敏锐地感到Windows的强大生命力。他当时认为Windows不仅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良好的软件集成环境。这一颇具前瞻性的观点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即决定今后的软件均在MS Windows上开发。20世纪90年代后期,方正研发的第一个基于MS Windows的日文杂志编排系统和日文报纸组版系统,分别在日本投入使用。1997年,微软一位高级副总裁与我会面,当他得知中国多数较大的报社已经采用了基于Windows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架构时大为吃惊,说美国报社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

预测未来的最高境界是发明未来。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终端大多为打字机,显示器尚未普及。而此时施乐公司PARC研究中心的一批科学家,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创造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其中包括今天广为流行的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其主要发明人Alan Kan有一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最佳途径是发明未来。”

发明未来的另一个光辉榜样是袁隆平院士。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农学家并不相信水稻杂交有产量优势,所以不可能预测到杂交水稻将成为主流作物。袁隆平院士独具慧眼发明了杂交水稻,使之成为主流作物。袁隆平院士又从杂交稻到超级稻,不断地发明未来。我国年轻一代科学家应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做出一批称得上“发明未来”的重大成果来。  (根据王选院士在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记者 潘锋) 

 

来稿摘自: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