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科学家创造宽松科研环境

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应该有高的目标,即追求科学上的发现和源头创新,并为此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基础研究重要成果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有大量正面的引用;或者有人沿此方向作出新的探索和突破,这也可以作为成果评估的主要依据。

技术科学的最高成就是深刻影响工业界和人们生活的重大发明创造。例如200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核磁共振,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末,2002年评奖时核磁共振成像仪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在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领域,特别像通信、计算机这些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成商品,表现出很好的性能价格比,在中国市场上居领导地位,应该成为科研的重要目标。当然更高的目标是把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批量打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但国内的科研环境、评估标准、职称晋升条件等往往并不鼓励这种目标,对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有时仍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发表的文章数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这是很有害的。

贝尔实验室是研究通信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中心,其主要奠基人尤厄特提出了“应用创造性的科学知识于技术发展”的方针,把高技术和新产品看作贝尔实验室任务的核心,而诺贝尔奖只是个副产品。恰恰是这种方针,在该实验室产生了11人次的诺贝尔物理奖。

贝尔实验室的目标、方针值得我们学习。丁肇中曾经说过:“把获诺贝尔奖作为科研目标是很危险的。”

要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对于已有充分证据确认是真正杰出的人才,建议采取12字的政策:给足钱、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

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往往痴迷于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科技“攻关”能力,但往往缺乏“公关”能力,而后者是获得,有时甚至是骗取经费的重要因素。对于杰出人才领导的团队,稳定地先给予5年的经费支持,不要让他们为经费而四处奔波。丁肇中获得经费的办法很简单,他绝不会承诺他的研究一定会有什么成果,他只是对政府主管经费的人说:“假如你在我这个领域能找到比我更好的科学家,那你把钱都给他;假如找不到比我更好的科学家,那你把钱都给我。”

配备优秀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创造条件以便能招到非常优秀的研究生非常重要,中国不乏一流的、潜力很大的大学生。

在沃森从事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他所在的剑桥分子实验室从未要求他们填写过研究进度报告或者考绩表。怀尔斯(Wiles)在升任讲座教授后不久就面壁九年,不发表一篇文章,于1994年最终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一个教授多年不写一篇文章而没有受到任何考核的干扰,这是杰出人才最需要的宽松环境。对大学教师和科研单位进行业绩评估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但是任何评估体系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单位要区别对待,绝不能“一刀切”。

来稿摘自: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