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人生抉择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王选先生前天病逝于北京,本版特摘选《百年潮》2006年第二期上王选先生的一篇文章,以表示对这位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当代毕?N”的深深怀念。这篇文章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位科学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超前、精彩的抉择,以及怎样在一生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为我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 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结合 王选才华在“红旗机”研制中得到充分展露,作为逻辑设计主要负责人,他忘我工作到了入魔程度。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南模,所以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十三年“老南模”。我在这里读书,感觉培养最多的是一种学习自觉性,一种灵活的脑筋,还有一种集体精神,脚踏实地的学风,这对我是终身受益的。 高考时报志愿,我填了三个,都是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南京大学数学系、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选择数学,只是因为我觉得理科是我理想所在,而数学又是我擅长的。 到了北大数学系,年级里共200多人,大二时分专业,前十名都选了纯数学,那儿有学问,有深度,有理论。而当时弄计算机编程序需要穿孔、纸带、卡片,都是010101,所以大家都认为是非常枯燥、琐碎、缺乏理论的一个专业。我选择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觉悟吧。1956年,国家在十二年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我想这些将来必然是国家最需要的,于是我就把个人前途跟国家前途、国家重点方向结合起来,非常坚决地跨入计算机这个行业。 北大当时计算机研究刚刚起步。我的老师张世龙,是国内这方面先驱之一。他自己先设计了一台小型计算机,1958年到1960年我跟着他参加调试设计。到了1961年以后,我才慢慢成熟了,能够自己选择方向。 那个时候,一旦做起一个项目来,就会有一种疯狂的劲头。经常工作一天一夜,然后睡个觉,有时候连脱衣服的力气都没了,就坐在床上睡着了。有时候工作一个通宵,早上到饭店,刚叫完菜,我已经睡着了,累到这么一个地步。这样打乱了生活规律,不久就病倒了。白血球低到2000左右,查不出病因。当时医院的一个诊断比较吓人,认为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给我带来心理上很大的压力。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过度疲劳下的全身功能失调。我只好回上海休养。1962-1965年这三年在上海养病,头一年完全休息,后两年症状减轻了,就马上开始大量看文献,并且承担了一个项目,和北大的人一起做计算机高级语言编辑系统。 逐渐开始工作后,我就产生了很多的灵感。这期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从硬件设计跨入到软件领域,专门做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我做了这个决定后,创造的火花就爆发出来,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1965年我回到北京,继续做这个项目,它是我一生中的第一个成功的项目。 独特、超前的道路 1974年8月,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748工程”,精密汉字照排系统让王选看到了一个辉煌前景。 研究软件对硬件的影响,沟通这两个领域,我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当时很多人觉得硬件还有很多问题都没解决呢,还谈不上这个事。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科学院计算所和南京大学也在搞,因为我们有特色,所以后来能够得到推广。搞电脑排版,我们在国内是第六家。我们选择了激光照排,选择了数字化、信息压缩这条道路,当时很独特,也是超前的。当时感到,我们做的工作是未来的一个主流,一棵大树,所以不仅没有任何孤独感,且觉得正走在一条最前沿、非常广阔的大路上。 在激光照排里头,我用了一个巧妙的数学算法。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异议,他们说这么复杂的问题,人家这么多的国内权威单位,精密仪器、精密机械单位都没解决,一个北大的小助教,用一个数学的办法就可以把字形压缩完了以后恢复,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恰恰是这个数学算法,使这个方向得到成功。 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们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消息。这让我们非常兴奋。事后,我才知道这个报道是顶着很大压力,冒了很大风险的,所以我牢牢记住这张报纸,一直想要用事实来证明它是对的。 非常幸运,我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包括1980年2月22日江泽民同志的亲笔信,包括1980年10月25日小平同志的批示:“应加支持。”尤其是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局长郭平欣和这个项目办公室的张荣芝,他们两位完全理解这个方案的先进性。郭局长出了一个11个字的考题。11个字,各种笔画结构都有,来考验我们这个信息压缩算法是否能适应。要没有他们的支持,第一笔经费就没法得到。 到1989年形势大变,觉得搞这个激光照排又有名又有利,哪能想到1979年到1986年中间这几年的低潮?就是到了1988年,还有人说北大的这个项目使中国的照排技术比西方落后了十年。之前,还有人预言过,1984年的10月,就是我们的垮台之日,因为届时要办一个国际展览,国外的商品要进来。我们一直埋头苦干,我坚信总有一天会打败他们,这个信念是非常强的。后来的发展非常具有戏剧性,六个报社引进的五家美国、日本、英国的系统,全部被我们取代。 对我来讲,最最兴奋和激动人心的是两种时刻:第一种就是冥思苦想了半个月,最后一天半夜想出一个绝招,问题迎刃而解;还有就是看到我们的系统在世界各地的华文报业应用。 对市场有判断力的技术专家 20世纪90年代,在世人的眼中,王选是方正集团的象征。十年过后,王选坦率地评价了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 1985年左右,我们刚有了一点成果,北大就刮起了理论风和出国风,大家纷纷地要写论文评职称,要出国进修。项目组的人员大大减少,有一年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志。我可以理解这种情况,然而心里很难受,很压抑。在这样的风气中,我就感受到,一个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研一定要变成商品,一定要变成商业,这才是中国的出路,才是中国最需要的。 我想我们不能一直只是埋头做研究。我经常反问自己,我们得了这么多奖,如果将来市场都被外国产品占领了,那么你的功劳在哪儿呢?国家投资到哪儿去了呢? 1983年我在北大校委会上提出了技术产业化建议,当时校领导很快就接受了。1986年就成立了方正的前身。其实企业都是别人在经营,我曾经做过一段董事局主席,更大程度上是企业需要我的名望。我这个人天生是不适合干企业的,没有一点企业家的素质。因为企业家懂得财务,而我对财务一窍不通,而且觉得有点格格不入,自己的账都不清楚,自己的钱都不清楚。企业家必备的这些素质,我都非常缺乏。我不是企业家,我只是一个对市场有判断能力的技术专家。 如果说现在年轻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我建议他去办一个企业,找一个人品好,有能力的人做CEO。你可以做董事长,也可以不做董事长。如果他本身就具备像比尔·盖茨这种能力的话,干脆去做企业家。 开拓市场并不比开发技术容易,方正拥有广阔的市场,是方正的企业家们经营和开拓的结果。只有把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最终走向一体化,才是正确的选择。(吴燕 整理) 来稿摘自: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