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名科学家

我的一生有10个梦想:前5个——发展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发展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报纸传真机;发展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纸与笔;以及开拓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已经梦想成真,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占有率。后5个——发展激光直接制版,告别软片;开拓日本日文出版系统市场;出版系统的栅格图像处理器进军欧美西文市场;进军广电业;从地图出版系统入手,进入地理信息系统——除第十个梦想外,正在努力变为现实。

我最大的心愿:一个是希望国产软件在国际市场份额获得大的增长;一个是方正在新的、大的科技领域取得大的成绩,包括通信。

2000年以后我不再为方正着急了。现在方正集团形成了稳定正派的领导班子,这届领导班子可以稳定5年~10年。 

尽管业界普遍认为,王选老师是位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但他仍然自谦地认为,自己只是一名科学家。

在王选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可贵的品质:具有前瞻性的技术眼光、有洞察力、善于学习、依靠团队、锲而不舍、自己动手。已经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三院院士的王选老师仍然保持着科学家的那份严谨与平和。

创新难,持续创新更难。“748”工程的可贵之处,在于持续创新。

卢山:今年恰逢“748”工程实施30周年,中国IT产业中,技术和产品还少有生命周期持续这么长的。这三十年给您的哪些感受和体会最深?

王选:IT界早期有很多产品都曾经流行过,有的产品甚至让某一个公司发家,但很多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就淘汰了,确实很少有像“748”工程这样30年持续不停向前发展的。

30年来,“748”工程不断创新,广度和深度一直在往前走。从广度看,RIP技术从1975年开始研发,是全世界搞得时间最长的,原来耕耘这一领域的国外厂商大多已经退出了市场;从深度说,RIP已经做了8代,书版软件已经做到10.0版,每一代都是全部更新。排版软件已经打入国际市场。美国市场新增RIP用户的10%是方正的客户,RIP在欧美累计销售2000多套。

卢山:“748”工程实现了技术到产业的转变,也使得这个产业走向辉煌。您觉得它的成功,是靠英雄智慧还是靠制度保证?

王选:好的技术,甚至可以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页面描述语言大规模传送报纸版面的,1991年8月,人民日报在北京和武汉之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报纸卫星实地远传试验,传送一个版面只用了5分钟。那时,美国的许多大报社还在用高精度传真机远程传版。1994年底的时候,中国有上百种报纸都实现了远程传版,缩短了出报周期,扩大了发行量。这样,多一个节点,就多销售一套RIP。这就是新技术创造新市场的典型范例。汤帜几年前提出研发DRM(数字版权保护),这对eBook的普及有很大作用,也创造了一个新市场。

光有好的技术远远不够,还要有好的领导班子,有好的机制,人才才会引进,发展才能持续。

卢山:走过三十年之后,您是否可以再次展望未来30年技术发展。

王选:对未来技术的预测,我觉得还是让年轻人去预测好了。过去我曾经提出10大梦想,让年轻人去实现;现在是他们自己提出梦想,自己去实现的时候了。

卢山:在“748”工程的进行过程中,您经历的最困难时期是在哪个阶段?

王选:1979年和1984年,曾经出现了两次引进高潮,特别是1984年,连个别协作单位都表现出信心不足。某单位发出几千封信给领导和用户,指责国产照排系统,甚至有人说:“北大设计的系统即使搞出来也是落后的。”但我的信心一直没有动摇,坚信自己设计思想的先进性,坚信只要改善硬件设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完全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戏剧性的变化就要发生了。到1989年底,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HTS、IPX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先后放弃竞争,退出了中国,国产系统一举占领了国内市场。

卢山:在90年代中期,您就提出“成功是失败之母”。是不是在当时产业顺利发展进程中,您就已经预料到了危机很快会出现?

王选:当时我考虑到,印刷领域技术的更新速度不会太快,方正在技术垄断期淘金的高潮已经快过去了。方正又面临着技术开发的压力,研发投资必须保持很大的比例,而国内的报业、出版业市场容量有限,仅靠电子出版,方正成不了大公司。

我们的激光照排系统,一年销售没有超过1000套的,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百套。不开拓新的领域十分危险。

魏新看到了方正集团的两个危机,他提出,电子排版技术很领先,但占有率已经很高,市场容量有限;方正电脑虽然已经在国内处于第二的位置,但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我是赞成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道路的,但我们坚持IT为主业,并在此领域内寻找新的增长点。

卢山:“748”工程,前后有多家单位参与。您怎么评价这些协作单位?

王选:“748”工程是集体会战的结果,1975开始搞研究,到1976年9月任务书下达,中间一段时间非常困难。我总结的经验是:要善于依靠别人,懂得自己不足。1987年和1988年前,潍坊计算机厂的贡献很大,他们的调试能力、组织生产能力比我们强。

我当时有一个设计编程的错误,如果不纠正,就会产生可怕的随机故障,前后折腾了一年多,后来还是潍坊的一个同志找出来的。1987年,《经济日报》是第一个上激光照排系统的大报,使用的就是潍坊具体设计的报纸组版软件。

卢山: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这两种人才哪个更宝贵?

王选:这两种人才最难求。有洞察力的科学家,一般对前沿技术非常敏感。汤帜对技术痴迷,周劲对市场敏感,他们的组合是成功的范例。

企业家也非常难找。我从1986年开始接触了方正几届高层领导,真正有企业家气质的,也就是魏新。他既有共产党员的党性,为人正派,又有现代管理的理念,这在方正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卢山:听您说了以后,我感觉科学家是培养出来的,那么企业家是培养出来的还是找出来的?

王选:企业家是找出来的。我对财务一窍不通,我只是一名科学家,天生就当不了企业家,我自己都做不了,怎么培养别人?魏新对财务就非常精通,曾经差点成了北大的总财务师。

科学家是可以培养的。我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学生很年轻时,就能发现他们的异乎寻常之处。从一件小事上,就能判定此人是否有前途。

1993年提拔汤帜担任研究室主任,那年他28岁。他在当硕士生期间,做了图形裁剪软件,难度很大。我后来问他:“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汤帜回答说:“想不出来再想,一直想到明白为止。”我当时就判定他将来会有出息。因为他对技术的痴迷程度超过常人。还有一件事也佐证了我的观点,当时的软件测试组组长曾对我说,汤帜编的程序错误极少。这是成为大软件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汤帜领导的团队里,能人很多,有世界奥数比赛第一块金牌的获得者,汤帜对他们很尊重,我断定他能在研发一线干到50多岁,因为他具备三个特征:痴迷技术、思维严谨、团结能力。

肖建国对用户的需求十分敏感,非常刻苦,对软件的可靠性十分重视。他编的软件,用户的评价是“心花怒放”。

卢山:作为著名科学家,您眼里的企业家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眼里的科学家的标准又是什么?

王选:企业家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要人品正,不能以权谋私;第二要有远见卓识;第三要有冒险精神;第四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第五要懂财务。

要成为科学家,必须具备四条素质:有洞察力,对技术发展走向高度敏感;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依靠团队;有一种激情,锲而不舍的精神;要自己动手。

卢山: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您也曾说过:“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两个“好人论”,您觉得那个标准更适合大家?

王选(笑):我觉得还是自己提出的“好人论”更适合一些。

卢山:从事科研工作数十年,您感觉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

王选:有三件事让我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感受到难以形容的愉快和享受;其二是苦苦开发的产品实现了产业化,被用户大规模地使用,这种成就感千金难买,像日本的《日刊体育》,同时有200多种报纸在印刷,使用的就是日文版的方正排版技术;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卢山:方正再下一代的技术领军人物,您觉得会是谁?

王选:方正电子的RIP研发团队很强,光具有10年以上研发经验的人员,就有7人,他们都是30多岁,他们中间能够产生下一代的技术领军人物。

 

来稿摘自: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