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大抉择

王选警策后世科学大师王选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其间的科学故事和他不屈不挠、不畏权势的探索精神与他的科技成果足以千古流芳。王选教授曾说,他的一生有6个重要抉择。这六个决策将长久警策后世。

第一个抉择  大学选择冷门数学专业
我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义,很枯燥,不见得有很多高深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报。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第二个抉择  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

1961年,24岁时,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这样一些领域来。我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它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当然,我当时设计的一个新的计算机自己觉得非常得意,比IBM的流行的计算机性能要高很多。实际上后来,我差不多同美国人同时提出了某些新的思想,大概中国不能实践它,也不应该去实践它,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抉择  锻炼听力收听“敌台”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从1962年开始听RadioPek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四年。“文化大革命”我吃了大苦头,我还在上海养病就把我揪回来参加学习班等等。王选收听敌台,这个就作为一条。

第四个抉择  18年不耍假从事照排

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从事照排这个项目。用激光束扫描的这种系统,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在美国没有这个问题,他们是26个字母,在中国,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我由于有软件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背景,就会想到对这种关键性的操作、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把它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可惜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们就觉得这个简直有点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我就从1970年就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93年的春节。一直做,做了差不多18年。18年里头没有任何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也没有元旦,也没有年初一。当我看到我们全国的报纸,99%都用了北京大学开创的这种技术,这种既感动又难以形容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第五个抉择  逆潮流而上商品化

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致力于商品化、企业化,坚持不懈的走商品化、企业化的道路。这件事情我们是逆潮流而上,到1986年也没人这么讲。到1990年才感觉到有了点成绩,占领了市场。我觉得我自己能够有一点贡献,可能跟我比较“看破红尘”有关。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我很赞赏欧美的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当时选择激光照排作我第四个重要抉择的时候,当时很时髦的项目,什么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结构等等,搞这些研究的人就说:“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其实印刷行业中要用到很多计算机方面尖端的技术,这么一个充满挑战、前景美好的领域,当时在计算机领域被人看不起。我觉得经常是这样的,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

第六个抉择  大力扶植年轻人

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来稿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