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王选,道不尽的思念

刘延东   2006.03.09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我们敬爱的朋友王选同志,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的离去,使多少人为之悲痛!为之惋惜!
  王选同志走了,走得那样从容,那么坦然。记得元宵节(2月12日)之夜我赶到医院看他,人虽不能言,但却很清醒。13日上午,当我再次匆匆赶到医院时,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在他的病榻前,过去十多年中我所熟悉的充满活力、充满信心的王选,五年来一直平静而坚强地与病魔顽强抗争的王选就这样走了,我含泪惜别。
  这些天来,网上的纪念留言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字字带情,句句感人。在北大百年讲堂纪念大厅的灵堂前,在八宝山的送别室里,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人们自觉排成长长的队伍,庄严肃穆地向王选同志告别。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王选同志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令这么多人同悲共悼,都不舍他离去,是什么力量震撼了这么多人!答案只有一个:王选同志不仅以他非凡的创造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印刷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因为在他的生命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力量!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毕生精力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不断追求,勇于实践的开拓创新精神;他锲而不舍、矢志不移的顽强拼搏精神;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贡献力量的不懈奋斗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今天,我们对他最好的追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王选同志感动我们的,是他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筚路蓝缕的勇气。
  熟悉王选同志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就来之不易。他曾经感慨地说,从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我一直有种“逆潮流而上”的感觉,这个过程是九死一生的,哪怕松一口气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1975年春,开始着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的王选同志,只是北大一位38岁的助教。8年疾病的折磨,并没有阻断他前进的脚步。他拖着病体查阅资料,为节省复印费,手抄了许多资料;他常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病痛缠身的王选甚至没有休息过一天。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数不胜数,但他从来没有被吓倒过。上世纪70年代末,是他大胆提出跳过正在攻关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正是他和他的团队一连串的创新,促进了汉字激光照排产业的形成,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因此成为我们国家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
  王选同志对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使他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早在1984年,王选就向北大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公司的建议,这可以看作“产学研结合”的先声。晚年的王选更是多次呼吁,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他在遗愿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轻一代“超越王选,走向世界”!有人说,王选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塑造了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这是王选同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王选同志感动我们的,是他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朴实无华的完美人格。
  王选同志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创造。他最推崇的一句话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力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他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科研大奖,并接连被评为两院院士,但他依然如故,谦虚平和,简朴节俭。
  1995年,我来到初识不久的王选同志北大的家中,窄小的住房、简朴的生活给我留下很深的映象。大概80平米左右的顶层房子,家具简单陈旧。这就是两院院士、北大方正董事长的家!房子的主人显然对此毫不在意,他兴奋地谈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北大方正,特别是谈到当年“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处于研究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给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拿出当年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批示给我看,心情激动地复述批示内容,介绍当时的情况。这次长谈,我对王选同志有了深切的了解,也有了深深的敬意。与他交谈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他谈科研,谈党和政府对他的支持和关心,唯独没有谈自己的贡献,没有谈自己清苦的生活,没有谈自己科研道路上的坎坷和艰难。后来,我经常听到方正在王选同志带领下不断发展的喜讯,也多次倾听过他对方正、对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直抒胸臆。我一次次被他感动,一次次为他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对王选同志的认识愈深,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愈真实、愈丰满。他胸怀宽广,尚处盛年就毅然退出第一线,全力扶持青年科学家。他说,“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作为方正的创始人,他把机会和资金都留给了年轻人。他用自己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以及学校的奖励金,共900万设立了“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具有基础性、前沿性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技术研究。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王选同志说过,名人和普通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别人尊重你,无非是自己过去有点贡献,仅此而已。他不愿上电视,不愿担任没有实职性工作的各种职务。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出名,可他却能永存人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令人尊敬的人!
  王选同志感动我们的,是他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积极参政议政,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
  王选同志是我们党的亲密朋友,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当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海内外报业领域进入实用阶段时,江泽民同志亲临北大方正集团视察,给予王选同志和北大方正集团很大的鼓励。在他的科研工作和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胡锦涛同志从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1995年,王选同志经过慎重考虑,加入了九三学社,成为九三学社重要的领导人。他十分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他患病以后,仍然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言献策。他为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真诚支持韩启德同志的工作,经常与韩启德同志倾心交流。他强调要增强九三学社的凝聚力,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他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组织的活动,对九三学社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他以自己的威望,团结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与他们交流自己参加民主党派工作的深切感受,以及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九三学社支部的许多同志都能回忆起王选老师参加基层支部活动的感人情景:新春联谊活动,他与大家他一起包饺子,拉家常,鼓励大家要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并对基层支部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为北大九三学社支部题词,充分肯定他们“不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积极参政议政,”鼓励大家“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以自己的高尚品质、人格魅力和特有的亲和力,教育、影响广大成员,增强了九三学社的凝聚力,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走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九三学社失去了一位广受成员尊敬和爱戴的领导人。
  王选同志感动我们的,是他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王选同志,让他几十年如一日,以文弱之身,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我与王选同志交往越多,就越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爱。他在青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聪明才智的科学工作者。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宵衣旰食,席不暇暖,以巨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面对各种困难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即使生病住院以后,也是这样。他关心科技创新的发展,关心九三学社的工作,关心北大方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在病榻上为学生批改博士论文。他关心学生母亲的病情,关心九三学社成员妻子或丈夫的病情,给他们介绍新药,甚至嘱咐妻子为他们买药,鼓励他们帮助亲人战胜疾病。2005年下半年,他的病情加重了,但他仍是那么坚强乐观。我每次去看他,他总是感谢党中央对他的关心和支持;总说,你太忙,不要惦记我;总说,医务人员太辛苦。记得去年11月我去看他,向他带去锦涛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当时正值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他很歉意地说,这两天,中央正开会,这么忙,锦涛同志还惦记我,你还来看我,太让你们费心了。他还说,自己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春节前,我陪庆林同志去看他,当时他刚使用一种新药,听说效果不错,我听了很高兴,盼望有更多的新药对他有效。可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离开了我们。
  他心里惦记的总是别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求不再抢救、不再为他输血,要把紧张的血源留给最需要的病人;他要求去世后捐献角膜,不要给他人带来“麻烦”。
  他在遗愿中要求“安乐死”,提出“不愿意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并且死了以后不要再麻烦人”;他希望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他深情地表示:“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他对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意志,寄托着他对国家未来和年轻一代的希望,表现了他一贯心系国家和人民、无私无我的高尚品德,以及对生死处之泰然、超然豁达的人生观。我不禁想起2000年赵朴老去世时留下的遗嘱,“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明月清风,不劳寻觅。”王选同志就像一缕清风、一轮明月,一汪清水那样,活得高洁致远,走得飘逸洒脱!
  王选同志走了,我不知如何安慰与他相濡以沫的陈?拜E大姐。陈大姐既是王选同志的亲密伴侣,也是他在科研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几十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照顾他的生活,全力以赴地参与他的科研工作。同志们说没有陈大姐也就没有王选,他们如此心心相印、默契和谐。无论困苦疾病,无论压力阻力,他们始终如一,坚定不移,以顽强的毅力携手度过了科研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难关,也经历了生死相依的考验。因为怕王选同志太累,我每次去医院,除了与他交流外,更多的是与陈大姐倾心交谈。元宵节那晚,我与陈大姐谈了一个多小时,听她讲述王选同志的遗愿。我深深为他们俩的相知相伴所感动,更为他们俩的崇高追求所感动。从中我也看到了陈老师的平凡与伟大,平淡与高尚。看似纤柔的陈大姐,身上有着王选同志一样的精神与力量!她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女知识分子的完美品德,是广大女性学习的榜样!
  王选同志走了,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我想,一个对国家、对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我们的党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斯人其萎,风范犹存。王选同志走了,但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