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王选 学习王选

九三学社广东工业大学委员会 沈咏南

 

我们为中国有王选这样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感到自豪,也为九三学社拥有王选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而感到骄傲。由王选领军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两弹一星”。他创始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电与光”的时代,而王选则被称为“当代毕?N”。

虽然我自己缺少科研背景,对王选的理解也可能还是肤浅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由衷地景仰他。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当有人问王选,在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的时候,王选回答:“最大的苦恼就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王选跨越了日本的第二代和美国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最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从而以“顶天”的技术领先于世界。他的这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早在1992年就占领了国内报业99%、书刊90%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印刷市场。有一个小故事。1994年3月,王选去台湾参观中央日报社,当时中央日报社用的是国外的设备,做一个彩色版要1个半到2个小时,而王选的方正彩色报刊编排系统不到10分钟就能出一版。后来中央日报社采用了方正的彩色系统,因为它能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好处,这是市场法则。当时中央日报社的一位负责人对王选说:“你们的江泽民听到北大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会很不高兴。”王选回答:“江泽民听到这事,一定会很高兴。”后来,1995年元宵节晚上,在人民大会堂,王选把这事告诉了江泽民,江泽民同志果真很高兴,说:“你们要把这事做好,促进两岸交流。”后来他还继续关心这件事。

王选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跨领域的知识结构,以及他是一位有企业家头脑,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他读的是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后选择搞计算机硬件,之后又从硬件转向软件,成为精通软硬件的两栖专家。王选自己说,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他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总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王选还是一位攀登市场的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这比攀登科学高峰更困难。他清醒地知道,科技成果要变成产品,产品必须走向市场,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不仅要有“顶天”的技术,还要立足产业化并占领市场。正是这种“顶天立地”模式,使王选领导的“方正”成为自主创新企业的模范。

王选在功成名就、身处高位之后,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的创新高峰期已过,因此大力扶持年轻人,甘当人梯,这在当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选曾这样说:“在技术方面,我的学生有很多人都超过了我,真的超过了我。只有一点还没有超过,就是‘爱才如命’。真的,这一点,他们还没有人超过我。”他知道唯有团结更多有才华的人来共同创造,才能把事业做强。因此,方正集团集结了大批挑重担的优秀青年英才。使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稳定占领市场。正如王选所说:“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方正’后来的更大成功,王选也就被人抛弃了。”这是王选又一次智慧的抉择。

在这里,还必须讲讲王选夫人,北大博士生导师陈?忆M教授,虽然他们俩无儿无女,但他们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王选从年轻时代身体就不好,20多岁就在上海家中病休了几年。文革初期,他因学英语收听BBC而被指“收听敌台”,又重病复发,被送到北大十三陵分校,那儿根本没有医疗条件,病情日趋恶化,实际上是在等死。在王选生命最微弱的日子里,陈?忆M向他伸出援手,把他从绝望无助的境地拉回来。她把王选接回北京,无微不至地照料他,才使王选慢慢地缓过来。王选后来说:“那时,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也看不到身体的前途。如果仅仅是看不到事业的前途,身体好,可能还好办,但是,身体的前途也看不见。如果没有陈?忆M,我扛不过来,真的扛不过来。”王选直到1975年初开始自选研究汉字精密照排时,还是一个长期病休,每月只拿40多元劳保工资的助教。陈?忆M也是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后来搞软件,她一直是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软件的总设计者,是这方面的绝对权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方正所有搞软件的学生都是从她那里出来的。但陈?忆M为人十分低调,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王选曾说:“在激光照排这个项目里,她的贡献和我差不多,人们现在都说,所有的光环都戴在我的头上了,她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正如一部讲述北大方正的著名的长篇报告文学里所说的:陈?忆M“她仿佛就是为王选,为他的生命、生活,为他所选择的事业,为助他成功而来到这个世上的。”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在全书结尾最后一段,引用爱因斯坦写给他所钦佩的一位长者的信中的话,来奉献给陈?忆M老师:“我怀着无比敬仰和爱戴之情紧紧地同您握手。没有人能像您这样,把如此深奥渊博的知识、才能,同严于律己的自我克制精神融为一体……。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您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

最后我还想说,在这里我们不仅仅缅怀王选。在九三学社历史上还有众多非常杰出的科技前辈,数不胜数,这正是九三学社的光荣。大家熟悉的“两弹一星”王淦昌、邓稼先,和王选同时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昆,等等。他们艰苦奋斗,甚至忍辱负重,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些杰出的前辈,永远令我们后辈的九三学社社员感到骄傲,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不久前《南方周末》有一篇纪念文章,题目是“王选之后,再无王选”,这样说可能不无道理。可是我们仍然期待着中国有千万个王选再涌现出来,把我们振兴中华、和平崛起、创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