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浅谈王选的成功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迪

九三学社广东工业大学委员会  陈庆新

 

王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人称“当代毕?N”。我想从王选的成功人生经历谈一些启迪。

一、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打好扎实基础

一个人的一生能否取得成功,以及能够获得多大成功,首要因素是能否及早确定一生的正确目标。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前两年师从著名学者,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1956年分专业,王选又独到地选择了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因为他从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看到,计算技术是未来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并且还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对未来人类将产生的巨大神奇作用。王选从那时起就已经树立了远大志向,他清醒地看到,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做出更大的创造,对社会做出更大奉献。以此为一生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学毕业后,王选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计算机应用研究工作。

但是仅有明确的目标和热情还远远不够。1958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在无线电系任助教,王选主持了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每天在第一线上工作14个小时以上。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产生创新必须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于是在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为了这一目的,1964年王选不仅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任务,而且还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基于他的硬件实践经验,很容易找出硬件方法来克服程序运行中的瓶颈。该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这种软硬件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奠定了王选日后成功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良好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1963他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连续2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十分有助于他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当时正在家病休的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为了解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王选常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查阅外文资料,扎实的英语基础使他能够迅速了解国外相关研究动态,从中找到正确的研究出发点。

二、独特的科学洞察力

1975年国内已有5家实力雄厚的单位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但选择的都是模拟存储方式。1976年夏,王选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成功将引起中国报业和出版印刷业的深刻革命,项目的巨大价值和技术难度激起了他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他毅然决定采用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机械式照排机和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巧妙利用数学知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这些技术使王选成为世界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者,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巨大的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扎实的基础,拥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分析,才能获得独到的科学洞察力。

三、机遇永远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1976年9月,电子工业部在了解了王选的方案后给予大力支持,把“748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1979年7月27日,经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精密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一张八开报纸底片。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大标题作了“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方毅同志看到后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10月25日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王选的成功说明,一个科技项目要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必须具备明确的产业化应用前景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技术与应用的可行性。

四、创业和发展历程

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通过国家计算机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样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初,华光II型机研制成功,在新华社投入试运行。1985年5月通过国家级鉴定。此后,华光III型机、IV型机、方正91型机相继推出。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III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1989年,华光IV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我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的技术革命。1991年至1994年,王选带领北大科研集体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导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致使我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5年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王选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1997年5月,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购买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签约仪式,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其后,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相继进入日本报纸、广告和杂志业,韩文市场也已启动。1995年王选敏锐地意识到,视频领域数字化将是我国广电业未来几年必须进行的重大变革,这将产生巨大市场,因为中国有众多的广播电视用户,而它们的经济实力要比报社、出版社雄厚得多。于是王选做出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王选创业和发展历程充分说明,科学研究不仅要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而且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通过正确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运作,不断发现和把握新的市场机遇,才能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一体化优势,真正造福于社会。

五、辉煌的科学成就

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20多年来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75年开始,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了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使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和韩国,累计利润15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提高。研究成果分别两度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教授被誉为“当代毕?N”。近年来方正出版系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仍在持续上升。

由于贡献杰出,王选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年和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毕?N奖;1990年获陈嘉庚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7年获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1993年、1995年及1999年、2000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在2001年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赢得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1991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91年和1994年,分别以计算机所为依托建立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由王选任主任。1992年到1994年,王选先后当选三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