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境界

——深切怀念敬爱的王选老师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   申丹

 

王选老师不仅是科学巨匠,而且也是真正的好人。他对国家和世界的巨大贡献是尽人皆知的,但体现他的高尚情操的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尚鲜为人知。我们为他的离去感到极其痛心,也对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格外珍惜。在此,我想写下他生活中的两个侧面,借以寄托对他的无尽哀思。

重本轻表  重内轻外

除了正式场合,王选老师穿着打扮非常朴素随意,在担任国家领导人之前更是如此。他曾经微笑着说,“像我们这样穿着,走到校园外面,人家根本不知道你还是个教授。但这没有关系,关键是里面要有东西。不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要金玉在内,外表怎么样根本不重要。”

王选老师对内在本质的看重,对浮华表面的轻视,是他淡泊名利的根本原因之一。他有句名言:“要脑袋满,不要钱袋满;脑袋满了取之不尽,而钱袋满了则迟早会用光。”他还常说:“如果一个学者频频在电视上曝光,那么他的学术生涯也就快要走到尽头了。”这些精辟的话语均体现了他重本轻表的崇高境界。

王选老师对本质的看重,决定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对真才实学的强调,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对急功近利的抵制。他脚踏实地,潜心科研,得以不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创造出人类科学创新史上的奇迹。

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世纪之交,在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盖了两栋院士楼。而身为院士,手头宽裕的王选老师却没有搬入近150平米的新房,而是选择留在那只有一半面积,狭窄拥挤的旧房中。我对此大惑不解,禁不住探问个中原因,而王选老师的回答则让人深受震撼。他说:“我已退居二线,住这个房子就行了。若有可能,应尽量改善在一线工作的年轻人的居住条件,现在都是在靠他们出成果。”其实,年长的院士也是从年轻时走过来的,他们奋斗了一辈子,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年老时改善生活条件是天经地义,也是年轻一辈的心愿。可王选老师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一心牵挂的只有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奋战在第一线的年轻一辈。他牺牲自己的舒适,一心希望年轻人能生活得更好;他放弃自己的享受,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而把巨额奖金捐出,设立科研基金,以弥补年轻人科研经费的不足。近年来,王选老师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我已退居二线,现在的任务就是扶植年轻人。”他希望年轻人能“超越王选,走向世界”。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他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

在得知自己患绝症后,王选老师想到了“安乐死”——不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痛苦,而是不愿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离开人世之前,他也一定要把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出,以帮助医学的进步,借以造福在世的人和未来的人。他反复强调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和其他活动,以免麻烦别人。

从生到死,王选老师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

王选老师以其超凡的情操、崇高的境界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王选老师走了,但他给世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