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被印进人民的心里

——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悼念“当代毕?N”王选

宋健 雷新


  2月13日13时,新华社的一则快讯迅速被各大网站在第一时间转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13日14时许开始,一场始自于网络的自发悼念活动开始了。网民和IT业界反应迅速,新浪、搜狐、网易、博客中国等多家网站纷纷开设悼念专题。下午3时许,北大新闻网网上悼念馆也正式开通。“虽然他是北大的,但是在我心中,他更应该是中国的!他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激光汉字印刷的发明,他更代表的是当代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典范!”一位网民说。
  早在2003年,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王选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表示,在科技计划方面,现在国家有“973”“863”,但应该还有一个中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规划。因为如果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就可以帮助国家统一力量发展优势产业,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中国已经到了制定这样一个规划的时候了”。
  2006年2月9日,距王选副主席将要参加的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还有22天,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然而,四天之后,王选却带着巨大的欣慰和遗憾离去了。
  下午4时,记者来到北京大学。接待记者的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王选病逝)太突然了!”据这位姓张的女士介绍,北京大学已成立了以许智宏校长为主任的治丧办公室,并将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布设灵堂供师生员工吊唁。随后,记者来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工作人员正陆续将布设灵堂所需的铁架子和巨大的布幔拉进大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灵位将有6米高15米宽,他们将连夜工作,确保14日中午前搭建完毕。
  因为大部分学生尚未返校,夜幕降临的北大校园里没有了往常的喧哗。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计算中心的李姓男教师。他深情地回忆说,王选教授因为身体不是太好,加上他本人比较低调,这几年基本上深居简出,但学校有重大活动他一般还要参加。
  在北京大学方正技术研究院,记者还听一些老教授介绍到这样的情况:王选一向身体不好。1961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型电子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每天工作达14个小时以上,身体不舒服也强熬着,最终把自己熬倒了。他被辗转多家医院,始终不能确定病因,持续一年不见好转,同事和朋友不得不把他送回上海家中休养,这一休就是3年多。“文革”中,他的病症再一次暴发,这一次,他被送到了根本没有医疗条件的北大十三陵分校,病情日益恶化。就在他生命最脆弱的时刻,北大青年女教师陈A忆M走到了他身边。直到1975年,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开始,王选还是一个月工资只有40元的吃“劳保”的病号。就是这样的身体条件,从1975年到1993年的18年里,王选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他们感叹,王选教授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王选还曾担任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京昆室副主任叶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2004年全国“两会”上,他们联名写了一个大会书面发言,呼吁抢救和保护昆曲这一“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这一书面发言作了批示。不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对政协上报的昆曲考察团建议作了批示。
  喜爱京剧的王选曾打过一个比喻:“京剧与科技有相通之处:京剧讲‘一招鲜’,名演员都有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京剧界讲一台戏就是‘一棵菜’,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一起托戏,搞科研项目,也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撰文表示,今天,虽然王选院士不幸早逝,但他的精神,他的业绩,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实现王选院士的未了心愿,将王选院士的自主创新精神发扬光大,使中国的科技迅速发展起来,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来稿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