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花洁白,苍松无语。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人们与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作别———

为王选送行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吕诺 隋笑飞

  

最后的瞻仰,最后的告别。
  19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送别一位科学家———他一生矢志创新,业绩辉煌,更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在人们心中筑起一座丰碑。
  “成就等身身不老,后人继业业长存”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在与病魔抗争数年后,于13日11时03分逝世。
  绢花洁白,苍松无语。连日来人们对王选的缅怀和思念犹在耳边回响:“他生前还在骑自行车上班”、“跨越创新的典范,为人的楷模,敢言的智者,令人尊敬的老人”……
  同样回响的,还有王选生前的话语:“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公墓礼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王选的遗体静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为这位杰出的科学家送行。
  “春节前我还看到王选夫人,说他病情稳定。谁知,不到一个月就走了。”当年最早应用激光照排系统的报纸印刷企业———经济日报印刷厂的老厂长夏天俊来了,“从铅字到激光,王选贡献最大。”
  “我们现在就缺少王选这样的科学大家。”当年参与组织“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原国家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严谷良来了,“今天最需要的,仍然是大力协同、产学研共同攻关。”
  “他去世前一天还在批阅研究所的文件。”1998年经王选面试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张行功来了,“王选老师方方面面都是我们的表率。”
  在全国政协、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北大方正与王选共过事的人们来了,家乡无锡的乡亲也来了……
  “成就等身身不老,后人继业业长存”、“山河失色巨擘折,天容惨淡大星沉”……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寄托着人们无尽的哀思。
  上午9时许,人越来越多。上千名身着素服、臂戴黑纱的人们,在礼堂外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为了这最后的告别,人们屏住了呼吸,放慢了脚步。
  正厅上方遗像上的王选,面容温和,神情坚定。虽然生命已逝,他的业绩却足以笑慰人生: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曾经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中国实现了印刷史上的又一次跨越,告别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他的十个梦想,正越来越多地变成现实。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生命、他的精神正在并且将继续在无数人身上得到延续。
  “他的跨越创新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这是陈?忆M与王选相濡以沫一生后的肺腑之言。
  “王选老师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搏战病魔,强忍病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跟随王选8年的秘书丛中笑的心声。
  “王选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是医院大夫的“评语”。
  戴花、肃立、鞠躬、致哀……人们井然有序,依次前行。
  “多保重”、“注意身体”……和陈?忆M等家属一一握手,不少人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有的人忍不住哭出了声。
  “我们全班15个人,有3个人留校,他和我都是。”王选的大学同学周炜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他人很好。读书时,我有高度近视,他就借课堂笔记给我。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更在于人品高尚。”
  坐在休息室沙发上,刚向王选遗体做最后告别的九三学社社员刘贤位心情难以平复:“王选特别坚强,我们就是要学习他百折不挠、始终不渝的精神。”
  “他身体力行,走出了一条在高技术领域跨越创新的道路。”走出礼堂,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说:“王选院士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跨越创新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跨越创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王选先生生前认为,信息安全前景广阔。”18年来一直在王选身边工作的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宝生一阵哽咽:“我们将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潜心研究开发,努力创造信息产业的第二次辉煌!”
  “老同学,请一路走好!”
  “放心走吧,您的事业一定蒸蒸日上!”
  “我们要继承王选的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