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应睐星”命名仪式在上海举行


浩渺宇宙中,有一颗闪闪发光的以“九三先贤”名字命名的行星——“王应睐星”。

2023年5月6日,“王应睐星”命名仪式在上海举行。

从今以后,他的名字将永久镌刻在绚烂的科学星空中。

王应睐是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现代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酶化学与营养代谢研究。

他在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九届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委,第十、十一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他是中国生物化学研究工作的卓越决策者和领导人,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1965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分别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两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使中国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世界领先,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然而,在这两项研究的论文署名和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名单里,都没有出现组织和领导该工作的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现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应睐的名字。为纪念他卓越的学术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编号为355704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

高瞻远瞩、淡泊名利

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王应睐以丰富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在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个个重要成果。

王应睐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更是出色的科研工作组织者和领导人。他高瞻远瞩,根据国际上生物学科发展趋势,把我国生化事业建立在先进的立足点上。从二战后的蛋白质、酶、代谢研究,到上世纪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再到上世纪70年代的遗传工程技术,王应睐根据前沿领域研究需求,不断吸引和培育相关人才,推动我国生化研究迎头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从1958年到1984年,王应睐担任生化所所长。而在这段期间,生化所作为主力开创了我国基础研究的两个重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王应睐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参与制定合成方案、协调多方力量克服困难,最终完成这一历史意义的工作。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中,王应睐发挥了关键的协作作用,大大加快了研究步伐。

然而,在取得这两项辉煌成就之后,无论是在论文署名还是获奖名单里,王应睐始终秉承淡泊名利的态度,没有写上自己的名字。

“王应睐星”,永耀星空

王应睐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精神。

2008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一颗小行星。2013年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其355704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为缅怀和纪念王应睐,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由紫金山天文台提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21年5月14日同意将355704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

“王应睐星”的轨道偏心率为0.14,轨道倾角为6.61度,轨道半长径为3.053天文单位,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2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33年;到地球的最远距离达6.68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45亿公里。“王应睐星”在轨道上以每日146万公里的高速奔腾前进,相当于以每秒16.9公里的速度不停地绕日运行,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王应睐星”的命名彰显了以王应睐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长长的绕日轨道上,王应睐的名字将伴随着这颗小行星永远闪烁在璀璨星空之中,也必将激励着科学家们勇毅前行,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