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又完成了一项“全球首例”。
他作为主刀医生与团队携手,通过“零噪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让一名59岁罹患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重获健康。
作为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之一,葛均波院士创造过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首次”。在第五个中国心脏健康日到来之前,葛均波院士接受了央广网专访,畅谈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心血管管理模式,如何科学制定个性化的护心预防方案,并分享了他个人的体重管理“养心经”。
AI将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
“未来,人工智能将重塑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模式。”谈及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葛均波院士眼中闪烁着期待。
作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葛均波院士提出了泛血管医学理念,“人是一个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应当加以改变。”在葛均波院士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泛血管疾病管理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葛均波院士接受央广网专访(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在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排名榜首。今年2月,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在中山医院发布。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整合多模态诊疗数据与顶尖医生经验,实现了从病史采集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
“未来,随着计算算法的改进和算力的增强,人工智能有望实现对人体疾病的全面评估,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诊断和治疗,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葛均波院士说。
“过去,即使是很专业的医生,也可能因领域过细而漏诊其它病症,而AI的‘全局视野’能弥补这一短板。”葛均波院士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一位因胸痛就诊的男性患者,AI不仅筛查出冠心病风险,还可能提示未被关注的前列腺问题。在他看来,未来3-5年,AI将大幅降低误诊率,让诊疗更精准、更高效。“这不是取代医生,而是让医生如虎添翼。”
警惕“伤心脏”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心梗、猝死等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隐形杀手’。”葛均波院士直言,心梗、猝死等疾病成因复杂,例如心源性猝死可能与遗传性心肌病、冠心病等疾病有关。
“正常情况下,冠心病可能从45岁开始慢慢到60岁达到高峰,随着年龄越大,并发症可能越多,发病率越高,但现在年轻人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透支’心脏健康。”葛均波院士进一步解释说,熬夜、久坐、吸烟、过量摄入咖啡因——这些职场年轻人的日常正在伤害心脏,应警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人明知危害,却总说‘再熬一次没事’,其实心脏都记得。”
葛均波院士为第五届中国心脏健康日活动视频致辞(央广网记者 冯丽 摄)
葛均波院士特别提到“早搏”现象:过度劳累后心脏“咯噔一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别总靠‘感觉’硬扛,一个心电图检查就能揭开真相。”他呼吁年轻人打破侥幸心理,“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个性化的预防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制定,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葛院士建议,保持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营养,控制体重,远离烟酒,以拥有健康心脏。
院士的“自律哲学”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后备军’。”今年是“体重管理年”,谈及体重管理,葛均波院士表示,超重不仅诱发糖尿病、高血压,更直接损伤血管,“肥胖像给心脏埋下了‘定时炸弹’”。然而,减脂护心并非遥不可及。“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葛均波院士在首届“佘山健康讲坛”以《拥有健康心脏》为题进行分享(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作为“健康践行者”,葛均波院士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养心经”:“我每天会保持一个规律的运动。从大学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不能熬夜的习惯,一般晚上10点前一定要睡觉,有时候晚上跟人家出去,到点我就眼睛睁不开了。”
他笑称自己“错过无数深夜聚会”“对‘学术’应该也不好,因为人家有好多人都是晚上查资料写文章,我晚上10点就睡着了”,但按时睡觉的好习惯换来了白天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脏。
“其实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的疾病,70%—80%的概率可以预防。”葛均波院士说,心血管疾病和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饮食要尽量少盐少油、多吃蔬果。“我觉得自律非常重要,不能吃太咸,也不能吃太饱,正所谓‘三分饥,七分寒’,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在葛均波院士看来,健康心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心功能的正常,还涉及上游疾病的预防和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护。健康心脏应能让人在相应年龄段有尊严地生活,照顾好自己和家庭,参与社会活动。
健康心脏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通过自律和科学就能拥有的“生命引擎”。从AI诊疗到生活方式,从科技突破到日常自律,葛均波院士的分享既有科学家的理性,亦含医者的温情。在他眼中,心脏健康从来不是冰冷的医学课题,而是关乎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的温度命题。正如他所言:“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