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院士云南行”第一站

——武维华冯守华谈粮食和环保问题


在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来临之际,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给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的师生们赠送了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武维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冯守华为农大师生们送上了两场精彩绝伦的专题讲座。这也是两位院士在“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中赴滇开展的“九三学社院士云南行”的第一站的第一个活动。来到云南,心系云南农业发展的两位专家将目光聚焦到粮食问题和环境保护上,深入浅出地做起了“环保宣传员”。

现实 粮食总量连增≠不会挨饿

率先开讲的是植物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家武维华院士,他讲演的主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我不知道人类世界未来发展得是否还需要吃饭,但眼下粮食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们必须客观理性地看待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的事实。”说起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武维华首先想到了中国的粮食生产。为此,他特意列举了一份数据来佐证:从2004年到201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但2012年全国(大陆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与1996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持平。

“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人均粮食持有量为430公斤。很多人就觉得,‘430公斤’这么多,是自己一年之内完全吃不完的,似乎中国真的不存在缺粮的情况,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武维华介绍,如果仔细一推敲,人均粮食持有量并不算高,“城里的年轻人约会什么的都会吃牛排,看似你顶多只吃了几百克肉,实际上相当于几公斤粮食。”

粮食产量赶不上消费需求、粮食进口量逐年攀升、农业生产资源浪费严重、持续增产压力增大、粮食浪费现象惊人……在这位生物学家眼中,一系列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都在说明: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并不高,尤其是现代人对畜、禽、蛋、奶等副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粮食、农业生产依旧是当下中国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求解 厉行节约与绿色循环势在必行

“现在大家都在讲食品安全问题,但在土、水、肥、种都稀缺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粮食安全问题’又何在?”武维华认为,中国的土地资源本身就有限,且有限的耕地的利用率也在下降。此外,中国近年来都处在干旱缺水状态,导致了数亿亩作物受旱。

武维华认为,资源稀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浪费”和“污染”。“再以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氮、磷、钾为例,中国本身就很缺乏磷、钾,还需要进口,而在氮的使用上还存有不小浪费与污染。”

给出了农业生产要实现高效化的出路后,武维华痛心疾首地表示,作为每一个公民,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懂得厉行节约。

“节约是什么?环保是什么?绝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实实在在践行的事。”早在2007、2008年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武维华就提出了要重视粮食浪费的情况,倡导厉行节约。

令武维华欣慰的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媒体大规模地倡导厉行节约,包括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所用的“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2.5亿人”的数据,也是由武维华院士给出的,但他认为这个数据还是太保守。

武维华说,每年农村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以及畜禽粪便粪水。如果能将这些废弃物有效利用或适当处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或将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产模式。

武维华和冯守华结束了专题讲座后,于昨日下午踏上了前往保山的路途,继续参与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第25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暨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专题报告会、科普专题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与当地共话发展。(春城晚报 记者 陆敏 通讯员 赵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