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社史人物--孟昭英


孟昭英(1906-1995),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子学家和教育家。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生于河北乐亭, 1931年在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获博士学位,在题为《超短电磁波领域的研究(Investigations in the Field of Ultrashort Electromagnetic Waves)》的博士论文工作中研制成功基于巴克豪森-库尔茨效应的,振荡波长仅1厘米的真空管,创造了最小真空管和产生最短微波波长的世界纪录。回国后,孟昭英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国内最先讲授以真空管原理为基础的电子学课程,是我国电子学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为抗日战争培养了许多军事通信人才。1943年孟昭英赴美,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MIT Radiation Lab)从事微波和雷达的早期开创性研究工作,在雷达的气体放电收发开关研究中做出了贡献。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辐射实验室转入基础技术研究。他利用辐射实验室独一无二的微波、毫米波实验设备,与研究生合作首次测得氧在5毫米波段的吸收波谱。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氧的微波吸收波谱》(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xygen, Physical Rev., 1949)论文。孟昭英因之成为“微波波谱学”的先驱者之一。1947年初,孟昭英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将辐射实验室的卓越成就和无线电、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国内,开设“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利用在美国的积蓄,他购买了当时最精良的无线电、真空管和微波器材带回国内,以这批器材为主,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先进的无线电学实验室。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应邀参与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1957年虽然孟昭英遭到批判并被错划为右派,但他始终未放弃对教学、著述和阴极电子学的基础科研,还出版了名著《阴极电子学》。1979年,孟昭英恢复工作,任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教授。数年来他推动清华大学激光单原子探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指导了多名博士生。1991年,他将毕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赠清华大学,设立了“孟昭英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学生;还从美国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捐赠给清华大学校医院。孟昭英在全国电子科技、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1995年2月25日孟昭英在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