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史志断想


中国对人类社会迄今最大的贡献,愚以为有两个,一个是半个多世纪来,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个则是绵延数千年灿烂的华夏文化。她的绵延得益于中国自古重视对史的记载,使人们可以很从容地从历史的记载中寻找那些文化的符号。

中国存史的目的本是为资政,而史书的撰写都是由后人完成,站在一定的高度和立场,审视过去。这里就有个取舍的问题,既有官方的意志也有个人的意志。对于历史的著述也不尽相同,有编年、断代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甫一露面,阅者有些诧异,历史还能这样写?历史怎样写都可以,中国人好多的历史常识还靠演绎和小说呢。芸芸众生阅读这些史书,自然要受其影响。因此愚以为,史书的功利性强,客观性多少要受到影响,要求完全准确地还原历史恐怕很难。

然而,不管如何撰写历史,她必须有个来源,那就是“志”了,“史从志出”嘛。而志的记载相对来说要更客观些,以为她不许评价或议论,只是忠实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发生了某事,为何说相对呢,因为志的留存只占史料的很小部分,这里依然有个取舍的问题。志的重要毋庸置疑,国务院2006年5月颁布了《地方志条例》,将修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极大地支持了修志工作。这里又有个问题,各地方都修志,而对于中央一级的单位或部门呢?比如九三学社,她不归属地方,谁来修呢,好在社中央对史志工作非常重视并制定了一个规划。对于一个有了60多年历史的政党来说,如同一个人,也到了“耳顺”之年了,也该时常转回头去看看了。

愚因为工作的缘由,近一二年接触社史社志多些,也常常琢磨。对于社史社志,愚想应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倒推式整理史料,先把距我们最近的事件按系统、分类、分项力求准确整理、核实、归档。不要把材料堆积若干年后再去管它,年头长了,人的记忆会有偏差和衰减;二是分阶段整理,按照社的几个历史阶段如,从建社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党派恢复工作到14号文件颁布,14号文件到5号文件等,这样做得好处是脉络清楚,有了阶段性成果可用作社史教育的素材。

无论哪种方式,史志材料无非“人物、时间、事件”这几要素,要弄清楚,对于社里来说既易也难,说易是指社的历史并不很长,人物、事件相对来说也不庞杂,因此量不是很大;说难则指我们是业余办社,专职人员少,懂业务的也不多,分工不会太细,记录和档案往往被忽略。但是,只要我们下决心去做,这些就不是困难了,有可能的话,应该对机关和基层组织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写方法和技巧。最主要的是做具体工作的人要有责任心,要甘于寂寞,不要怕麻烦,不要急于交活儿。我们以前印制的一些资料性的书籍,有错误,会误导人,今后要避免,不要让后人总是给我们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