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朱祖祥:我国土壤化学的奠基人


朱祖祥(1916年10月5日—1996年11月18日),浙江慈溪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副理事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及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学会及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杭州分社第三届委员会常委、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二届委员会主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届、六届、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第二届政协委员等职务。

刻苦勤奋的学霸,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朱祖祥于1916年10月5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云山乡农村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朱清奇是清末秀才,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里颇有威望。

朱祖祥小学毕业后,在塾馆诵读古文半年,旋跳级插班于宁波私立民强中学,半年后又转读于宁波私立效实中学。效实中学师资雄厚、办学有方,当时在全浙毕业生会考中,该校成绩常居前列。在效实中学五年,由于当年老师既严格要求,又因材施教,谆谆善诱,使他对学习科学有进一步的追求,对教育事业开始有向往之心,而且在学习和思维方法上也深有所得,为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1934年,朱祖祥毕业于效实中学,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中有识之士为在宁波筹建“四明大学”,募集巨资,设立“四明大学奖学金”,以资助有志于教育事业而又品学兼优的青年,加以培养,作为将来建校的师资储备。朱祖祥以名列浙大农学院录取新生榜首而被授予该项奖学金全额,每年得360—400银元。入学后,他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因而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资助。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朱祖祥同师生们一同背井离乡,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西迁途中,大量图书、仪器、药品和必要的教具设备也需同时运迁,朱祖祥担负了押运整个农学院仪器、药品等设备的重任。整整99个大木箱,其间水陆周转,他或高卧于箱顶激流行舟,或曲蹲于箱背以避逆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安全迁至贵州。而这些抢救出来的设备、仪器和药品为农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证。1938年朱祖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得到了宝贵的留校任助教的机会。作为农化系里仅有的两个青年助教之一,他全身心地投入建设实验室,开辟试验地,收集文献资料,配合教授备课等工作。在实验用房、仪器不敷周转时,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为同学安排实验,热心执教,恪尽职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协助系里的教授们,让一个充满活力的浙大农业化学系活跃在贵州湄潭。

1945年,朱祖祥通过中华农学会的选拔和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取得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他主修土壤化学,副修先为植物生理学,后转表面化学。整个留学期间,他未享受寒暑假,一年四个学期都注册上学,并选学尽可能多的课程,还利用一切机会在试验场的农业化学室做分析工作。他选修并完成的学分总数,超过博士学位定额30多个,其成绩除第一年因入学迟有两个学分的选修课为B外,其余均为A。留学期间,他还担任过密执安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参加不少社会活动。他仅用3年时间完成了两篇学位论文,荣获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学成回国前,其系主任和导师特致函浙大,高度评价了朱祖祥的学业水平和科研成就,并赞扬他在该校土壤系研究生中享有的声誉。

1947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帧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讲学,特意看望了朱祖祥等在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朱祖祥毕业前夕,竺可桢还专门给他写信再一次邀请他回到母校任教。而其实当时国内早已有几家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用更为优厚的条件向他抛去橄榄枝,但他依然决定回归母校。浙江大学师资聘任委员会原拟按资历聘任朱祖祥为副教授,聘委会领导援引了密执安大学的荐函,经改议聘他为农学院教授。1948年,朱祖祥回国。由于优异的学业与科研成就,年仅33岁的朱祖祥破例成为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潜心扎根中国土壤,毕生致力教学科研

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曾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大量的系统分析表明,钾的有效度不是一个单纯的含量水平问题,而是涉及到粘粒矿物种类、交换容量和陪补离子种类等因素。后来,他以其为主题潜心探索土壤吸附性离子与土壤养分有效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个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后来,朱祖祥和他的学生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土壤酸度混合指示剂,其配方在我国土壤学界很快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了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朱祖祥对于土壤化学速测方法早就产生了兴趣。他认为土壤化学的快速测定无论在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土壤学研究上都有实际的意义。首先,他成功地研制了粉剂速测法。后来又进一步研究,使指示剂配方拓宽使用范围,其要点是先用硫酸钡吸附试剂制成粉剂,再用中性火棉胶把粉剂表面包蔽起来,使反应呈色后不易褪色。多年来,他一直未放松化学速测法的探讨。70年代中期,他主持“全国土壤普查•土壤诊断研究协作组”的工作,在湖南长沙同全国1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土壤工作者一道,对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的化学速测,如氮、磷、钾速测方法及土壤有机质速测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和大量的试验,对所使用的每种方法进行反复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他领衔写了《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一书(湖南出版社,1976),曾行销全国,推动了全国各省土壤诊断、作物施肥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个时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在朱祖祥的建议和具体指导下,对浙江省土壤和植物营养障碍化学诊断技术作了10项改进,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朱祖祥积极参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的创办,为农化系的建设与发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特别注重土壤学方面的课程建设,首先是充实专业和加强基础,邀请了几位土壤地理专家来系兼授土壤地理,请国内著名物理化学家来系开物理化学基础课。其次,他认为土壤学作为农学院的共同必修基础课,对各系的教材内容应有所侧重。根据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他设想开设以土壤发生和肥力为中心的本系“土壤学”;以肥力和作物土宜、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土壤和植物”;以土壤资源利用、规划、保护为中心的“土壤与农业”等课程,适应了农学院不同系科的需要。但由于初创,在原有土壤学师资队伍中资深的专家教授人数极少,未能完全实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化系暂时停止招生。1955年朱祖祥又受命重建农化系,仍以满腔热情开展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广开专业设置。他特别重视土壤学野外工作、培训青年教师的地学基础知识、聘请有良好基础及广泛实践经验的土壤学教师。由于计划周全、目标明确,工作进展迅速,于1956年秋招收复系后的第一届学生90名,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课程。土壤及农业化学两方面的6门专业课在系内相继开设,并较快地得到充实。毕业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逐步上升。首届学生在校期间充任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1958—1959)的技术骨干。此外,早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朱祖祥一直接受各方委托,培养土壤化学专门人才,包括北师大、华东师大及其他兄弟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生。在江、浙、闽、皖等省曾受过朱祖祥培养的学生有不少都成为了科技方面的干才或担任重要科技管理工作。

浙江农学院土化系成立后,朱祖祥在肩负行政和讲课的双重任务下,仍率先撰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土壤学新教材,先在本校试用2年后,于195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土壤学》交流讲义名称出版发行,很快为全国很多农林院校采纳为普通土壤学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同时,以他为主翻译的贝尔著《土壤化学》(英译中)和《土壤农业化学研究法》(俄译中)相继出版,及时地充实和提高了本系参考教材的质量。1960年,朱祖祥拖着脑膜炎初愈的病躯,夜以继日地编撰出《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分析及研究法》等讲义,亲自讲授并修订文稿,对拓展土化系和招收研究生、留学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专业课好教材。1964年,农业部成立“土壤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聘请朱祖祥为主任。1965年由他编写的《土壤学基本原理》(土化系适用)一书(即土壤学Ⅰ)成稿,并印发征求意见,继因形势变化未能出版。1977年,农业部召开土化专业土壤学教材统编会议,在与会代表推举下,主编之职请朱祖祥担任。1978年1月朱祖祥主持召开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农业院校的十多位著名学者拟定了教材编写提纲和分工编写任务,一年后修改定稿,于1980年试印数千册,以应全国急需。该书1983年再次修改后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并于1988年经国家教委评定颁给全国优秀教材奖。朱祖祥主持编纂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本土壤科学大型工具书。从1988年开始,他花了8年心血,组织全国数十位专家编写。“朱先生要求每个条目内容都要‘求真、求实’,而文字和彩图要‘尽善、尽美’,即使在出差期间也会及时给予指导,”参与该书编攥的胡景赓曾在书中写道。全书共19个分支,675个条目,皇皇130万字,堪称土壤学界的一部经典巨著。

朱祖祥在创建和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方面也有巨大贡献。中国稻米总产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种植历史久,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杂交稻、矮秆育种等为世界瞩目,但长期来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为组织、协调和发展我国的稻作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农业部决定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祖祥以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威望和广泛联系,在争取新所选址杭州、争取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以及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还担任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曾说:“今天水稻所的发展与成就,第一任所长朱祖祥先生功不可没。”

投身民主党派工作,积极履职建言

朱祖祥于1957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5月19日,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和浙江省工作委员会成立,根据社中央指示精神,浙江省工作委员会与杭州分社合署办公。朱祖祥被指定为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在第一次会议上推任组织部部长。至此,九三学社在浙江省有了第一个地方组织。1961年12月1,杭州分社第三届社员大会召开,朱祖祥当选为常委。“文革”开始后,杭州分社被迫停止活动十多年,在这极为困难的岁月里,绝大多数社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没有动摇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1980年7月召开杭州分社第四届社员大会,朱祖祥当选副主委。根据九三学社组织发展情况和适应新情况需要,九三学社中央批复同意成立九三学社浙江省工作委员会,朱祖祥当选副主委。1983年12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九三学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84年10月,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朱祖祥为副主委。1988年9月,九三学社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朱祖祥当选主委,参加了九三学社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常委。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布后,朱祖祥积极参加中共浙江省委召开的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并就贯彻14号文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等积极发言,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朱祖祥非常重视教育,无论是在专业教学,还是行政岗位,都亲历亲为推动教育发展,并且利用自己民主党派成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不断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特别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四校合作办学,并为之奔走呼号。1986年,朱祖祥在全国政协会上作了“加强学生基础教育,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校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的发言,指出办综合大学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高等教育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朱祖祥于1996年又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了“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对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呼唤,建议同根同源的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合并,恢复重建新浙大的设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然而,合并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得到迅速改变。就当时而言,浙江四校要实现合并,使经历几十年独立发展的四校重新整合起来,牵涉面广,涉及多方考量,困难重重。“近日整理偶得此十年前的简报,十年前的建议再一次重提并得到了教委支持,但难度仍很大,若无坚强领导、统一认识、团结为公,其步履之多险义。”深谙四校合并不易的朱祖祥,1996年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在其收藏的1986年全国政协会议简报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尽管如此,朱祖祥在全国人大会上的发言依旧有力地推动了四校合并的进程。

遗憾的是,朱祖祥于1996年11月18日在中科院组织的院士考察活动中因公殉职。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在朱祖祥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会上说:“先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目睹成立新浙江大学,就在先生去世的那一年,还专门去过他的办公室,不遗余力地推动四校合并”。在朱祖祥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朱祖祥先生是浙大求是学人的杰出典范,他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他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朱祖祥先生多次建议恢复建立文理交融的综合性大学,不遗余力地推动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的合并,是成立新的浙江大学的主要倡导人之一”。陈立教授为此特意来到朱祖祥灵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朋友,“如果他地下有知,我相信,他会比我更开心,更激动。”

(邵增岳根据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