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遨游浩瀚海洋 写就科研人生——记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


毛汉礼15.jpg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1988年11月22日),男,汉族,浙江诸暨人,九三学社社员,著名海洋学家,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为建立新中国的物理海洋学做出奠基性贡献。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3-1947年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进修,1951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第四、五届山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副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8年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70岁。

漫漫求学路

毛汉礼1919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诸暨县三和乡毛家园村一个自耕农家庭。10岁那年,村里办起了自古以来第一个小学校,毛汉礼成了第一批学生,他只读了一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里的正式高小。 高小毕业后,毛汉礼考取了浙江省第五中学(现绍兴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金华高中。1937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不得已回到了乡下。他在家里继续自学完高中课程,参加了高等学府考试,1938年被浙江大学录取。但当时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浙江大学被迫数次内迁,颠簸于广西、贵州等地。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毛汉礼于1943年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毕业后,毛汉礼被分配到了四川重庆附近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该所所长由浙大校长、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兼任。同他一起分到研究所的有我国现气象学家叶笃正、谢义炳、黄仕松、高由禧等。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事业的征途。

拳拳报国心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于1945年底由重庆北碚迁回到南京。1946年国民党教育厅决定招考部分公费留学生,送往国外学习。毛汉礼决定报名报考留美的物理海洋学。

1947年,他考取并被批准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去学物理海洋学。到美国的第一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补课。1948年秋回到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1949年毛汉礼攻读下了硕士学位。1951年8月,毛汉礼获得了博士学位。他随即写了回国申请,但由于中美在朝鲜战争中交战,美国政府规定凡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涉及美国最高利益,一律不能回中国。为了能回归故土,报效祖国,毛汉礼同美国政府打起了官司,从联邦地方法院一直打到高等法院。他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许多美国科技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三年过去了,这场官司虽然没有结果。但却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的妻子范易君提笔写信直接寄给了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毛汉礼及同学们要回祖国而遭到美国政府拒绝的事情经过。此时,周总理正处在忙于准备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前夕。总理十分重视此事,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向美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允许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自愿回国的要求,用在朝鲜战场上俘虏的26名美国军官交换了包括钱学森、毛汉礼等26名热爱祖国的知名科学家。

毛汉礼结束了在美国的七年生活,于1954年8月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在青岛,毛汉礼开始了在瀚海大洋里的科研人生。

中国海洋科学的探索者与奠基人

毛汉礼教授归国之时,正值我国大力发展科学事业之际,他与我国著名海洋学家一起讨论制定了“紧密结合生产建设,从海洋调查入手,逐步深入提高”发展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战略方针,积极支持和鼓励海洋调查技术、调查仪器设备和海洋调查船的研究与试制工作, 对我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整套适用于中国海的调查技术起到很大作用。

1956年,他参加了由周总理亲自领导的“十二年科学规划”海洋学部分的制订工作。1955~1956年,他与张孝威教授共同领导了我国首次开展的“烟威外海鮐鱼渔场海洋学调查”研究。1957~1958年他与山东大学海洋系主任赫崇本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以及海军航保部律巍副部长等共同倡导并组织实施了四次规模宏大的渤海与北黄海西部的多船水文气象同步观测, 为在中国开展大规模海洋调查进行了准备。为了迎接“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任务, 在毛汉礼教授的主持领导下, 1957年6月,选用上海海运局远洋救生拖轮“生产三号”,由上海中华造船厂改装了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这就是在中国海洋调查史上立下了丰功伟绩的“金星”轮,期间培训了大批各级专业海洋调查人才, 还研制和订购了大量的调查仪器与设备,为我国开展正规的海洋调查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57年“金星”轮改装完成之后, 毛汉礼教授立即领导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型综合海洋考察----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并亲自带队出海负责第一个航次调查,海上作业中,他严格要求,精心指导,为以后持续一年的各个航次开展正规调查树立了榜样。其后, 他又领导有关同志主编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渤海及北黄海西部综合调查报告》。

1958~1960年期间,我国执行“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中规定的任务:“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资料与图集的编辑”,这次调查简称“全国海洋普查”,其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是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汉礼教授在这次调查中, 除了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之外, 还担任组织领导这次调查的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的技术指导组组长, 负责全国海洋普查的技术问题。重任在身,不辱使命,毛汉礼教授全力以赴领导这次调查,足迹遍及中国沿海,为这次调查的顺利完成并取得足以说明中国近海基本海洋学特征的大批、系统的数据、图集与研究报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项任务中, 他主编出版了逾百万字的我国海洋科学历史巨著《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在这个调查报告中,他还亲自负责并与邱道立合作撰写了《中国近海跃层现象》的专题研究报告,这一专著在我国首次对中国近海的跃层现象作了精辟的划分与阐述, 其创见性成果迄今仍为海洋学界所引用。

完成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后,毛汉礼在“普查”基础上开展一些较为深入的专题调查研究, 1960~1965年他先后开展了黄、东海水团与环流的调查研究;长江口和杭州湾对流、混合与扩散的调查研究;舟山群岛一带渔场海洋学的调查研究等,这些专题在当时国际上均属前沿课题, 都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其中一部分已经写成论文发表,迄今仍是阐述黄海水文与水团最全面、最系统的文献,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后期毛汉礼与管秉贤先生(九三学社社员)合写的《东海的环流》一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东海环流几个主要分量的基本特征,是30年来关于东海环流的扼要而系统的全面总结。在他指导下进行了数年之久的东海北部冷涡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所写出的几篇论文,成为浅海区域海洋研究的楷模。

1977年,毛汉礼突患心肌梗塞症,从此身体欠佳,但他仍坚持工作。70年代后期主持了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黄、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研究”和“黄东海环流结构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他领导的这两项研究中,共完成重要论文报告30余篇,其中《东海环流结构中的两个主要分量(长江冲淡水及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和《黄东海水文物理学的调查研究》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学院1985年重大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1986年他作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之一,亲自与他的学生承担了其中“中国海温跃层基本特征及数值预报”专题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南黄海海流的热盐输送及其动力学研究”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他在晚年时期积极投身国际交流工作中。1979年11月他代表中国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议;接着又去澳大利亚堪培拉参加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会(IUGC)第17届大会;1981年他以中国科学院观察员身份出席美国迈阿密举行的海浪动力与海面雷达观测技术学会会议;1982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联合海洋学大会第五届会议;1983年赴德国汉堡参加IUGC第18届大会;1984年随“科学一号”考察船赴日本考察;1985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伍茨霍尔海洋研究所访问讲学近半年;1987年赴加拿大温哥华出席IUGC第19届大会。他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学者。

1988年11月20日,他在青岛出席了欢送“极地号”考察船赴南极考察的欢送仪式之后,又出席了青岛市老年海洋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并在大会上做“当前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近海应抓与海洋资源开发的有关研究、大洋应抓与全球气候变动有关的科学考察”报告,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给中国海洋学界留下的最后遗言。11月22日,正当毛汉礼兴高采烈地与同事和学生们奋力完成海洋科研任务时,不幸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 [5]。

毛汉礼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

毛汉礼院士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他指出海洋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重点应放在建立专业配套的科学集体上,他认为发现和培养科研工作中的“将才”和“帅才”是科研工作的头等大事,他常讲“没有一个能打硬仗的科学集体,是不能进行科学攻关的,更不能达到科学的最高峰。”回国之初,鉴于当时多数年轻人英文水平较低,为了让大家借鉴西方经验,不惜日夜操劳,在其夫人范宜君的帮助下,短期内就翻译出了200万字的经典著作,其中1956~1963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有:《动力海洋学》(英国Prodman,J.著);《海洋》(美国Sverdrup,H.U.等著);《湾流》(美国Stommel,H.著),这些译作对培养中国海洋科学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6]。1956年,在我国开展大规模海洋调查之前, 他领导开办了一期相当于大专水平的培训班。1960~1963年,中科院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对科技人员的急需,决定采取加快培养的方法,毛汉礼在海洋学界又承担了这一任务,从全国理工科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招收了40名学员,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开办了一届物理海洋专业大学本科培训班,这些人后来被分配到全国各海洋科研机构,他们大部分大部分成为科院与管理中坚力量。为了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1961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到80年代共培养了近20名硕士和博士,80年代他还推荐了40余人出国进修和工作,这些人陆续回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所培养的研究生和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员有 20 人,副研究员有50余人,其中3 人已当选院士。

毛汉礼院士正直不阿、治学严谨、译著颇丰、奖掖后学、热心公益、参政议政、献身科学,是广受海洋科技界称颂爱戴、德高望重的科学家。

(作者:陈长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