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成立始末


0826007_001_01_b.jpg

北平解放前,清华大学教授金涛的老宅(地安门东板桥酒醋局13号),成为九三学社社员方亮与中共北平城工部的联络点,是掩护中共北平地下组织活动的场所。图为金涛(左一)夫妇与方亮(右一)在老宅前的合影

0826007_001_02_b.jpg

1950年12月16日,北京市分社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图为出席者签到名单。

  1951年4月8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前身)成立。这一天,在九三学社社员、有机化学家袁翰青眼中,是个“光明温暖的春天”。

  “我们每一个社员,都以兴奋而愉快的心情,迎接这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到临。”袁翰青作为社员代表,在分社成立大会致词中这样说。在袁翰青看来,过去九三学社不得不以半公开或秘密的方式活动。“只有在解放后的自由新中国人民政府领导下,才有今天的盛会。”

  70年后的今天,翻阅当时的档案资料,仍能感受到跨越历史的精神传承和情感共振,也能触摸到九三学社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历史脉络。

  九三学社何去何从

  北京分社开始筹备工作前,九三学社正值历史的转折点:解散还是存在,停滞抑或发展?当时的社员们存有不同意见。

  新政协召开后,沈钧儒领导的救国会于1949年12月宣布解散。有些九三学社社员认为,“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以后只要在本岗位上替国家尽力,不需要组织什么政团了”,提议九三学社也可以解散。到1950年年初,社务一直处在停顿状态。

  时值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访苏归来,得知救国会已解散,九三学社正在酝酿之中。毛主席深表惋惜,并立即派中央领导同志转达他不同意九三学社解散的意见。

  1950年3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统战工作的方针任务以及各方面统战工作的基本政策。毛泽东听取了会议的汇报后,强调“要充分看到民主党派的作用”。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也到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发表讲话:“解散这件事,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我们也希望九三学社继续存在。”

  中国共产党对九三学社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使大家感到温暖。1950年3月,九三学社恢复了中央理事会。在新的中央理事会领导下,九三学社逐渐恢复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北京市分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成立北京市分社已迫在眉睫,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在新中国成立前,九三学社已在北平做了许多工作。早在1946年10月,九三学社部分成员已与中共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取得联系。清华大学教授、社员金涛先生的老宅(地安门东板桥酒醋局13号),是中共地下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方亮与中共北平城工部的联络点。1947年2月下旬,中共代表被迫撤离北平时,九三学社的许德珩、张雪岩、黎锦熙、袁翰青、黄国璋、薛愚、劳君展等为他们践行。当时在北平的社员虽不多,但大家参加各种民主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做了一些地下工作。

  北平和平解放前,九三学社活动多为秘密的方式。九三学社配合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促进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26日,九三学社负责人许德珩及樊弘、袁翰青、薛愚、劳君展等,以北平文化界民主人士名义发表《拥护毛泽东八项主张》。同日,又以九三学社名义发表宣言。

  其二,北平和平解放后,九三学社发挥了更大作用。1949年3月25日,许德珩、劳君展及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热烈欢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到达北平。当晚吃饭时,周恩来对许德珩说:这几年你辛苦了,一别两年多,你所做的事我们都知道。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许德珩参加了会议。6月19日,九三学社被正式确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为参加新政协的45个单位之一。这标志着九三学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其三,作为九三学社总社所在地,北京尽快成立分社是工作需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的九三学社社员陆续复原回到上海、南京、北平等城市。1947年6月左右,在征得各地社员的赞同后,北平被确立为九三学社总社所在地。在北京分社成立前,九三学社已在上海、重庆、南京成立分社。分社的成立,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

  北京分社推迟成立的原因

  北京分社的筹备酝酿,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4月,前后历时6个月。从会议记录来看,这6个月中,总社中央理事会至少有5次会议,研究了分社成立的有关事宜。

  1950年10月7日,九三学社总社第一届中央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成立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10月15日,九三学社总社第一届中央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决议通过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人员编制、成立筹备委员会等相关事宜。11月18日,九三学社总社第一届中央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分社筹备委员人选5人,分别为薛愚、劳君展、叶丁易、孟宪章、董渭川。其中,薛愚为召集人。

  12月16日,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根据会议记录,许德珩、劳君展、薛愚、孟宪章、叶丁易出席了会议,记录人为彭瑞夫。会议对社址、经费和筹备工作等进行了研究。

  1951年3月17日,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第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筹备委员会提出关于该分社成立大会日期、地点及理事、候补理事候选人名单。经讨论,“成立大会日期定于3月31日下午2时;地点在北京饭店与文化俱乐部择定一处,由九三学社秘书处派员接洽。”3月25日,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正式确定了成立大会的时间和地点:4月8日,北京饭店。并通过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理事及候补理事候选人参考名单。

  成立大会原拟定于3月31日,何故推迟到4月8日?一个重要因素,是社址问题。据劳君展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筹备委员会报告》中介绍,北京市人民政府原已拨颁赏胡同(乙)二十五号的房子(总社隔壁)为九三学社的社址,因房子直到3月25日才完全腾出,使分社的成立延迟了。

  劳君展说:“为了解决房子问题,统战部和市人民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协助。”当时,北京市委统战部吴惟诚同志为九三学社找房子。薛愚被指定协助吴惟诚。薛愚后来回忆道:“我们花了一定时间,几乎走遍了西城区,最后找到颁赏胡同(乙)二十五号,经许主席亲自看后决定,我们办完移交手续之后,交黄国璋秘书长等负责整修,成为社中央委员会和北京市分社社址(现在的颁赏胡同4号)。” 

  回顾北京分社成立的过程,薛愚说:“我们在发展组织时,采取了巩固和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发展组织的态度是谨慎的,严肃的,希望做到‘稳步’二字。也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们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成立得比较迟,而且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统一战线的生力军

  1951年4月8日下午2时,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正式成立。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到会的有一百余人,可谓宾客云集。

  在成立大会上,大会主席薛愚首先致辞,劳君展代表分社筹委会报告筹备工作情况。许德珩主席发表讲话,对九三学社历史及任务进行说明。中共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金城、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李乐光致贺词。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宁武及出席会议的民主党派北京市机构代表也先后致辞。最后袁翰青代表九三学社社员讲话。

  许德珩主席说:“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的成立,是值得兴奋和庆贺的,标志着九三学社的组织和工作向前跨了一大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李乐光部长说:“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牢固与发展。”

  北京市政府代表致词道:“九三学社在科学与民主事业方面,曾经有过光荣的传统,对于新民主主义事业也有重大的贡献。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的成立,对于北京市民主党派的队伍来说是增加了一支生力军。”

  在自由发言环节中,社员们讲出了深切感受,并寄予了殷切希望。新入社的北京大学教授魏建功首先发言。“我为什么现在参加九三学社呢?我检讨三十年来思想发展过程,由于受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影响,过去总以为自己的工作没有离开这两大目标,好像也为了民主与科学做了一点一滴的工作,其实完全是关起门来做的,与别人毫无联系,检讨自己,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两年来,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和教育之下,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地变成群众一分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参加了九三学社。”

  有社员畅想今后的工作,许多人认为除了学术生活外,还要认真过“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中国科学院编审郑作新认为,九三学社社员大多数是文教科学工作者,必须向工农大众学习。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夏震寰说,今后我们组织扩大,工作加强,就必须加紧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有人谈到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我们九三学社的社员,知道中国需要的民主是新民主,即人民的民主;中国所需要的科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科学。”袁翰青说。

  据统计,分社成立时属于北京市的社员共计106人。其中,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社员,约占61%。研究社会科学的,约占22%。研究文学及教育的,约占17%。翻开这106人的社员名册,可用“人才云集、星光熠熠”来形容。理事中,薛愚是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俞平伯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叶丁易是当代史学家,孙云铸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教育家,汤璪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数学家之一,陈明绍是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曾任龙须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此外,还有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地理学家、教育家黄国璋,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袁翰青等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成立70周年。这70年历史,是几代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不断努力的华彩乐章。在今天重温来时的路,尤其能感受到几代首都“九三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理想。(程 恳

  (作者单位: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