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特别邀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向东带我们参观。刘老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与工业遗产研究,曾多次受邀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做专题讲解。一起跟随刘老师的讲述了解茅以升“建桥”和“炸桥”的故事。
在近代中国桥梁工程的星空中,茅以升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不仅是康奈尔大学的全优学子,为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争得留学免试殊荣,更以满腔热忱直面钱塘天堑,在民族危难之际,用“建桥”与“炸桥”的抉择,书写了从桥梁专家到爱国志士的壮阔人生。
1933年,在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接到国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电报和函信,请他共商建钱塘江大桥之事。1933年10月,经过细致考察,茅以升拿出了铁路公路上下联合式的钢桥设计方案。
1935年4月,钱塘江大桥正式动工兴建,茅以升投身钱塘江大桥建设时,面对的是堪称“世界级难题”的挑战——“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让外国工程师望而却步;40米厚的泥沙层、松软的江底地基,被称为“建桥禁区”。
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茅以升邀请了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同学罗英担任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泡”在江滩上。由于日本侵略脚步日益加快,为能够早日建成大桥,运送人员和物资,茅以升等人决定打破传统施工方法和流程,要求基础与桥墩同时动工,桥墩与钢梁同时动工,提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新办法。面对水深潮涌、江底流沙无形、石层承压力差等难题,茅以升带领团队在工程实践中创造性地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先进技术,解决了80多个施工难题,一步步把设计图变成现实。
经过925个日夜的艰苦奋战,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下层单线铁路桥面率先通车,成为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1937年,茅以升(左一)与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 (左二)在钱塘江大桥建设工地。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大桥下层铁路通车后,军队和军用物资开始过江转移。然而大桥通车的喜悦尚未消散,抗战的烽火已逼近杭州,茅以升接到通知,要即刻安放炸药,准备炸毁5孔钢梁。次日清晨,本为防空袭未开放的钱塘江大桥公路面紧急开通,当天即有10多万人过桥转移。若大桥落入敌手,将成为其运送兵力与物资的重要通道,后果不堪设想。在个人心血与民族大义的抉择前,茅以升做出了痛彻心扉却无比坚定的决定:亲手炸毁大桥。
炸毁的钱塘江大桥。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作为设计者,他对桥梁的每一处受力结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了如指掌。炸桥前,他精确计算炸药埋设位置——既要确保桥梁核心功能被破坏,阻止日军通行铁路,又要为日后修复保留关键构件。12月13日,南京沦陷,杭州危在旦夕。上海、南京之间不能通行火车,大桥成为中国军民撤退的唯一后路,仅22日一天撤退转移的机车就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在大桥通车使用的89天里,抢运出的物资价值早已超过大桥的造价,更转移了无数军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北岸引桥对面拍摄的大桥全景。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2月23日,日军先遣部队抵达桥头,茅以升果断下令炸毁大桥。5孔钢梁落水,与茅以升预计的效果完全一样。转移到后方后,茅以升带领大家整理出14箱大桥档案、图纸,为以后桥梁复建保存了最重要的资料。他说,“这些材料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地保护它们。抗战胜利了。要修桥、建桥,培养桥梁技术人才,这些东西就有大用了。”1946年春,茅以升回到杭州,领导修复大桥。1947年3月,大桥铁路公路恢复通车。
如今,钱塘江大桥依旧屹立在潮涌之中,列车与汽车依旧在桥上穿梭。每当人们经过这座桥,不仅会惊叹于它的工程奇迹,更会想起茅以升——一位既能“建桥跨天堑”,亦能“炸桥守家国”的科学家。
(茅以升为九三学社中央原名誉主席。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