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
一个35岁的中国留学生
大照片登上《波士顿环球报》头版头条
轰动一时

几十年后
当他接过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
人们才知道
他是助力中国战斗机起飞的人
他就是师昌绪

今天是师昌绪诞辰107周年
让我们一起回顾师老的故事
01
1918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自小成绩优异。1941年,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陕西的国立西北工业学院矿冶系,毕业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从事炼铜工作。

几年后,师昌绪出国深造,1949年在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以全A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在欧特丹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在研究中发现的两种化合物,如今成为重要的光电子半导体材料。
师昌绪原本打算读完博士立即回国效力,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司法部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和钱学森等35人成为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学者。
师昌绪只好先在美国就业。他加入了美国金属学排名第一的著名科学家科恩教授的团队,研究成果之一后来被开发为至今国际上仍普遍应用的重要航空材料——“300M超高强度钢”。

1953年夏天,师昌绪以组织夏令营的名义把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商量争取回国的对策,向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求助信。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
紧接着,师昌绪等中国留学生集体写了一封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并印刷成几千份,由他和另外两位留学生秘密分发。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列车员仔细端详师昌绪之后问:“你为什么要回国?”师昌绪有些紧张地抓紧了身边两个大皮箱,那里面塞满了他准备到纽约散发的公开信。
后来师昌绪才知道,在那一天的《波士顿环球报》上,他的大幅照片被印在了头版头条,轰动一时。
02
1955年初夏,35岁的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进入沈阳金属研究所。

1957年,金属所开始研究高温合金,师昌绪被任命为高温合金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高温合金是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
顶着各种压力,师昌绪不仅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材料,还实现了工业生产。这种铁基高温合金材料,正是当时中国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的关键材料。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歼-8战斗机方案进入决策阶段,为了解决动力问题,航空部决定从发动机入手。
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荣科请师昌绪牵头研制空心涡轮叶片。荣科临走前,师昌绪请他根据在巴黎航展的记忆画一张空心涡轮叶片的草图。靠着这张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一百多人的团队,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1966年,师昌绪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片九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制出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

2011年,因在中国的高温合金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师昌绪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昌绪常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
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
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向师老致敬
(来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