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在重症医学室内,握住生的温度


6月1日,我们迎来了解封首日,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如常的上海回来了!

感谢你们,可爱的白衣天使,为我们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你们奋战的那些日日夜夜,我们记得,这个城市记得。

今天从一位新冠重症监护室医生的故事说起……

5月,上海,一位新冠重症监护室医生的一天。

早上4点50分,舒缓的闹铃声响起,宋娟从隔离酒店醒来。这是她参与抗疫闭环工作的第15天。洗漱,收拾,早餐,以极快的速度整顿好,楼下的大巴车正在等待。

5点30分,坐上大巴。半个多月以来,宋娟都是乘坐这辆车,开往她的抗疫主战场——普陀区利群医院。汽车引擎低沉的轰鸣声,划破黎明的晨雾,窗外,天光微微发亮。

宋娟是九三学社社员、普陀区中心医院医生,体型娇小、声音温柔的她让人很难与“重症医学室副主任”联系在一起。其实,她与重症监护室打交道,已经7个年头了。疫情之始,她便参与转运新冠阳性患者、抢救重型急诊患者等危重工作,直到病倒。4月24日,刚刚病愈的她接到电话,普陀区利群医院作为区级定点医院,由于重型及重症患者增多,急需支援。“当时想着,无论面临什么情况,我都要去,我不想做个逃兵。”顶着这份压力,宋娟和其他医院的医生们共同报名了支援任务。

“前方,目的地已到达。”宋娟小睡一会,被导航声吵醒。5点40,天色渐明。进入医院,她熟练地穿戴好防护设备,像士兵穿上铠甲。

进舱。

“死亡并不可怕,生存则是非常艰难的”,这句话几乎概括了宋娟的全部工作。走进ICU病房,她回忆起惊险重重的上岗第一日:短时间内收治重型患者2人,合并高血压、脑梗、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基础疾病,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投入战斗,人命关天,舍我其谁?

一个月内,利群医院ICU共收治30余位患者,70岁以上20多位,其中90岁以上10 位。对于这些“脆弱人群”,新冠肺炎重型即意味着危及生命。宋娟们,是患者生命最后的防线。

清晨6点,与上一班的医生交接班,了解夜间情况;巡视病房,依次检查病人情况,是每天的头等大事。通过查看监护仪的各种参数,判断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调整治疗方案。

7点多,宋娟来到了3号床位旁,张老先生前几天刚刚进来,曾有心梗病史,有重型表现。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已恢复得很好。

宋娟握住他的手询问:“老先生早啊,感觉怎么样?昨晚睡得还好吗?胃口还可以吗?”……每天的床边问候和握手交谈,是她一直坚持的习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感,逐日建立。

其实,“握手”不仅向患者传递了温暖和安全感,“通过握手,还能判断他的体温、脉搏、皮肤粘膜等指标,来判断病情。如果皮肤很凉,说明患者可能存在末梢灌注不足。这也是治疗的一部分。”作为专业的重症监护医生,宋娟通过“握手”判断出的,是那份生的温度。

说起ICU,人们想到的总是身上插满管子、电除颤、胸外按压等急救画面,宋娟说:“其实我们的工作,更多地是防患于未然。”通过时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意识、尿量等病情指标,查看各种监测参数及化验指标,及时进行干预,防止发生致命问题。

上午9点,重症医学室迎来国家级“大咖”。宋娟像个求知若渴的小学生,紧紧跟在身后,一起查房。

疫情以来,这样的“大咖”来到医院并不罕见。国家督导组关注上海疫情,针对定点医院专门建立了三天一次的巡查制度。

“从他们身上,真的能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宋娟感到十分幸运。

不仅如此,市里也建立了市级专家组联动机制。针对重型或危重型病人,可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还可与市级专家组连线,求教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这里的每位重型患者都合并诸多慢性基础疾病,需要给出综合性的诊疗方案,针对心、肺、肾、脑等脏器功能障碍,给出更加精细化的治疗。这样的联动机制给了我们信心。”一切都是为了让病人尽快痊愈,全国全市联动,传递温度,为生命保驾护航。

中午12点,和同事进行交接班。脱下厚重的防护服,走出医院,今天的工作任务暂告一个段落。

晚上6点半,宋娟倒了一杯水,急匆匆地坐在桌前。市级专家组组织了新冠救治系列培训课程。“每天晚上,线上专家授课都非常精彩,不敢错过一分一秒,都是干货,对我们的诊治很有帮助。”今天学习的是《新冠患者低氧血症原因分析与处理》等课程。

9点半,课程结束。夜晚,宋娟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刻。王菲的《人间》,是她最近的单曲循环。听听音乐,做做运动,学会放松,也是一门哲学。

11点,入睡。明天,有几位病人要出院了,也会迎来新的挑战。一切向好,曙光已经来临。宋娟坚守着,期待着,不远的明天,胜利在望,关舱大吉。

成稿时,宋娟医生在利群医院支援的日子已经满月。一个月内,医院共治愈出院、转诊重型患者接近20位。

利群医院ICU,是上海定点收治阳性患者医院的缩影。勇敢地保护生命,永不放弃,是医生们执着坚守的信念。

你本平凡,却因奉献而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