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这个暑假,他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推出暑假系列科普活动


青少年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更要去接触社会与自然。如何帮助同学们利用假期接近自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是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继举办“这个六一,跟着科学家‘云’赏身边的大自然”系列科普活动后,社上海市委再次邀请社内外科普专家,推出“这个暑假,跟着科学家‘云’赏身边的大自然”系列科普活动,带领青少年走进大自然,走近虫、鱼、鸟、兽等自然精灵。

游鱼篇

社员、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张旭光多年从事鱼类感觉行为生态学研究,在去年九月的“九三微讲坛”上他带领大家聆听了海洋中鱼儿们的美妙歌声,8月5日晚,他又为这次暑期科普活动介绍了鱼类另一项特殊技能——电感受。张旭光说,电鳗、象鼻鱼、银鲛鲨和鲟鱼类等很多鱼都会放电,鱼类在呼吸、喝水的时候都会产生电场。它们会放电(主动电感受)也能感受到电(被动电感受),用电感受来表明身份、捕食和交流等,甚至和鱼类的发声有“方言”一样,不同区域的鱼类电感受也存在地区差异。在讲到鲟鱼的电感受时,张旭光还遗憾地说,长江白鲟在今年7月21日被正式宣布灭绝,而白鲟的电感受也就此成迷。为此,他呼吁保护江河等自然生态环境,为鱼类也为人类自己保留一个生态家园。

锦绣篇

在8月12日晚的“锦绣篇”科普直播中,社东方国际委员会副主委、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贾一亮选择了一种昆虫——“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的蚕宝宝作为主角。贾一亮说,蚕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孵化生长、吐丝结茧、破茧化蛾等多个阶段。由于蚕丝与众不同的纤维特性,丝绸制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也因此需要特别的保养。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在古代中国生产和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经丝绸之路传往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了世界宗教、历史和文化。现在,蚕丝又被应用于人工皮肤、人造血管以及美容美妆等多个科技领域。

在讲座的最后,贾一亮还和听众们围绕丝绸制品保养和鉴别等方面展开了互动交流。

城市精灵篇

在上海的公园甚至小区里,不时会闯进貉、黄鼠狼等野生动物。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在都市中和谐共处? 8月19日晚的科普活动特邀自然科普达人、古生物发烧友、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与上海电视台相关栏目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讲述“上海自然故事”。何鑫说,与纽约、孟买等城市类似,上海经过几百年从一个野生动物丰富的水乡发展成高楼林立的都市,城市发展要求野生动物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也需要人类平衡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更好的栖息区和加油站,实现人与其它物种的和谐共存。

何鑫的自然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举手提问:被毒蛇咬了怎么办?遇见幼鸟掉在地上该怎么处理?遇见野生动物或流浪猫怎么办?为什么人类一直在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栖息地还是比较少呢?……何鑫在互动交流中提醒同学们,当我们碰到野生动物时,一般不要去惊扰它们,只有当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才可在做好防护措放的前提下实施救助,他还建议不要在家里养野生动物,应该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自由生活。


长江精灵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近年来长江面临着严重生态环境压力。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各民主党派中央于2021-2025年开展为期五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九三学社中央、上海市委都专门制定了工作方案和计划并开展调查研究等工作,8月26日晚的科普活动即是社市委民主监督工作的组成部分。本次科普直播活动特邀中国水产研究院东海所所长助理、河口与近岸渔业生态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赵峰带来《追“鲟”长江精灵,守护一江碧水》专题报告。

赵峰在报告中首先一一细数了鲟鱼三兄弟、江豚和扬子鳄等众多长江精灵的前世今生。他说,长江生态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高,但由于过度和不当开发,致使鱼类生存环境受限,多种长江精灵极度濒危甚至灭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为此,国家制定了多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规,采取了十年禁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栖息地修复等多项举措,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守护一江碧水。在讲座最后,赵峰与同学们围绕如何应对鳄雀鳝等外来生物侵袭展开了探讨交流。

社市委科普讲坛“这个暑假,跟着身边的科学家‘云’赏身边的大自然”系列科普活动由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团结报》与长三角科普视频号提供媒体支持,在今年暑假邀请社内外科普专家先后举办了五场线上科普直播,由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丽华、郑瑛与冯羽等先后主持。科普直播内容既有科普讲座也有观察实验,共吸引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近两千人次收听收看,陪伴大家度过了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暑假。今后,社市委还将继续举办相关科普直播活动,为普及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