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片云贵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不仅承载着全国最大的清洁电力外送重任,更在“双碳”目标下肩负着能源转型的使命。
2025年,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新能源保障云南省电力外送内供均衡发展的提案》被列为省政协重点提案。这份提案背后,是一群民主党派成员跨越山川的调研足迹,是对“水电大省”能源困境的深刻思考,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绿色电力”既点亮远方又温暖家乡的突围探索。
选题:从“弃水之困”到“保供之难”
“云南的电力,曾是‘送不出去的烦恼’,如今却成了‘不够用的焦虑’。”提案主笔人、九三学社社员姚兴亚感慨道。在经济部门工作的她,此次跨界关注源于对云南电力问题的长期观察。2023年,云南遭遇了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2024年又发生冬春连旱。水电出力的骤降,导致部分省内高耗能企业被迫限产,甚至“西电东送”也面临挑战。
“电力是云南经济的命脉,但单一的水电结构就像‘靠天吃饭’,一旦气候异常,整个产业链都可能停摆。”云南的电力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关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
这一课题很快被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立项。2024年3月,由姚兴亚发起最初的构想后,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召集了一批热心社员组建“电力保供调研组”,走访临沧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小湾水电站。站在澜沧江畔的巨型水坝上,调研组成员目睹了壮观的发电机组,却也听到一线工程师的无奈:“枯水期水电出力匮乏,火电又因亏损难以兜底,较为单一的电源结构给能源安全带来挑战。”
调研:翻山越岭寻找“多能互补”密码
“云南不缺能源,缺的是‘平衡’。”调研组成员指出。云南水电装机占比接近80%,但“夏盈冬枯”的天然属性让电力供应“丰紧枯缺”。近年来,大量绿色铝、硅等高载能产业的引入投产带来省内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云南作为“西电东送”重要送出省份,向广东、上海、广西、浙江等东部地区送电量居全国第一。外送和内用矛盾日益凸显。
为寻找破局之策,调研组深入临沧小湾水电站附近的华能光伏基地。这里,水电与光伏互补的试验已初见成效:雨季水电充沛时,光伏电力储存备用;旱季则优先调用光伏,缓解水电不足。“‘水光互补’就像给电网加了‘缓冲垫’,但规模还太小。”调研组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煤电作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本应是“枯期保供、汛期调节”最直接的选项。“煤价涨到每吨千元,发电成本远超上网电价,多发一度电就多亏一笔钱。”调研组发现,长期以来煤电电量占比小、价格高,无法与水电竞争,长期“备而不用”导致企业生存艰难,而极端气候下,煤电的“压舱石”作用不可或缺。
提案:让能源“组合拳”打出“稳定感”
历经半年调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形成数万字的调研报告,最终凝练成提案三大核心建议——
第一策:新能源“打头阵”,破解“靠天吃饭”桎梏。“水电是云南的‘王牌’,但不能只打一张牌。”提案建议,大力发展“水电风光”互补一体的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以流域水电开发为核心,在合理范围内配置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综合开发基地。发挥煤电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性调节电源作用。加快发展抽水蓄能。立足丰富的水电和风光资源禀赋,加快以“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建设。
第二策:产业链“向上走”,告别“粗放用电”模式。针对绿色铝等高耗能产业“用电焦虑”,提案呼吁进一步加强对电力供应调控,对已建成绿色铝项目重点提供较为稳定的用电保障。对后续项目要做好能耗、电力需求及负荷测算分析,优化投产进度。“在建成电解铝产能逐步释放的同时,打造以电解铝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铝产业生态链,积极向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延伸。”调研组重点阐述,“只有让‘绿电’造出‘绿铝’,再变成‘绿产品’,云南才能真正从‘送电’转向‘送产业’。”
第三策:机制“灵活调”,优化“西电东送”格局。“电力外送和留存矛盾反映出传统的‘西电东送’计划分电方式,已不够适应当前地方利益格局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提案建议,进一步协调从更高层面加强对“西电东送”的规划和协调,统筹“西电东送”规模和安排方式,研究制定跨省跨区送电合同灵活调整机制,进一步平衡好云南自身留存和外送矛盾。
回响:从“纸上建议”到“行动路线”
站在昆明街头,调研组成员望向远处的高压输电塔。“这些线路向东送电,也向西连接着老挝、缅甸。未来,云南或许能成为区域能源枢纽,用‘绿电’串起产业链和国际合作。”
调研组的资料库里存着一张照片:小湾水电站的落日下,光伏板与江水交相辉映。“这张图被我们称为‘希望之光’。我们相信,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终将让云南的‘绿色动脉’更加强健。”
夜幕降临,调研组的微信群里依然热闹。新的消息弹出:“省能源局和省工信厅已经考虑增加下游产业链。”调研组成员们相视一笑,在笔记本上写下:“云南绿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云南政协报记者 张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