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林宇航:加快培养“碳中和”复合型人才


成都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急需科技支撑及人才保障。

在成都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省委经济专委会副主任林宇航看来,成都已相继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城市正迅速地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养 “碳中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碳金融”和“碳法治”领域的复合人才,迫在眉睫。

林宇航解释,“碳中和”人才是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碳中和”技术研发新工科人才,碳金融人才(碳核算、碳交易、碳金融、碳资源管理),碳法治人才(政策与立法、执法、司法和相关法律服务等新文科人才)。这三种人才都要求学科交叉、工科理科文科能力叠加。

“不过,在现有阶段,这样的人才培养尚有瓶颈。”林宇航解释,以成都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地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力度不足,经济类的学生工科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技术类专业培训。低碳技术的产业创新应用场景,亟须体制和机制创新。熟悉“碳中和”的政策、法律的人才也比较少。

为了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破解人才培养桎梏。今年1月22日召开的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林宇航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培养成都市“碳中和”复合型人才的建议》,在建议中,他写道:

希望成都驻地高校能借鉴长三角地区25所“双一流”高校“碳中和”专业培育情况,主动探索“校外实训课堂”,走进低碳教学实践基地或绿色能源产业园区,走进新能源、绿色低碳类头部企业,进行实地教学,或邀请绿色低碳领域企业家以案例剖析等形式现场教学;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将其作为重要实训平台和载体提高本地“碳中和”储备人才实战能力。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内“碳中和”示范性低碳能源学科建设,建设数字化资源平台,打造高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策源高地。同时,加强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加快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科、文科专业课程中涉及“碳中和”专业内容的修订;成都市政府要积极支持驻地高校承担或参与“碳中和”领域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创设“碳中和”校内校外实用性应用场景,加强本地碳金融、碳法治高层次人才培养。

突破以往的院系区分,完善交叉培养体系,培养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大力推动不同学院间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相关部门制定人才准入政策,成渝两地高校密切合作,促进跨校跨专业融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