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刘瑞玉


刘瑞玉(1922年11月4日—2012年7月16日),出生于河北乐亭。海洋生物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刘瑞玉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其父刘冠英是乐亭长春益发合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新光针织厂经理,母亲理家。1936年,刘瑞玉毕业于乐亭县第一小学,后进入保定育德中学读初中。1938年进入北平河北省立高级中学学习,194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45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经李良庆介绍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助教。1946年,他进入当时北方最高的科研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师从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沈嘉瑞从事甲壳动物分类学和生活史研究,任助理员。为了发展海洋科学,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当时隶属于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独立为研究室),动物所所长张玺率领齐钟彦、刘瑞玉等携图书仪器迁来青岛,成为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主要部分。刘瑞玉在该研究室继续甲壳动物分类和资源调查研究,先后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我国第一艘综合海洋考察船“金星”号开始在该所服役,展开了北黄海和渤海综合海洋调查研究,曾呈奎安排刘瑞玉开展当时尚处于空白的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1959年1月,中科院批准该所扩大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多学科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刘瑞玉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的副学术秘书。1966年,他被任命为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升任为主任;1978年,海洋所的科研工作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国家很重视海洋科学的发展,为海洋所建造一艘新型多学科综合考察船,并开始对海洋科学先进国家的访问与学术交流。刘瑞玉参加了以曾呈奎为团长的中科院海洋考察船访日和访美的代表团,看到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刘瑞玉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事业。1978年,曾呈奎接替童第周为海洋所所长,刘瑞玉被任命为副所长。1984年,刘瑞玉被任命为所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任满后,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其间,他为海洋所的改革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在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甲壳动物分类与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

刘瑞玉先后主持并积极参与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主持并积极参与了“中苏海洋生物考察”、“中韩黄海海洋学联合研究”以及“中德海南岛海洋生物联合调查”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为积极推动我国与俄罗斯、越南、韩国及德国开展国际海洋科学合作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瑞玉先后发表甲壳动物分类学和生物学论著72篇(部)、海洋生态学论著65篇(部)和海洋生物资源及增养殖学论著40篇,内容既涉及甲壳动物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主要经济虾蟹类种群生物学和资源增殖生物学以及养殖生物学,又涉及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动物地理区划以及底栖生物生态学,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国家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以及调查规范的制定、实施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甲壳动物是海洋动物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之一,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甲壳动物的研究主要限于有经济价值的十足目虾蟹类和少数寄生种类,其余的大多数类群都不为人所知,是海洋动物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十足目虾类的分类学研究是刘瑞玉多年来的研究内容,1955年他就出版了首部专著《中国北部经济虾类》,该书至今仍然是我国被广泛引用的重要参考文献。

刘瑞玉在中国近海实施的多项海洋学综合调查以及海岸带调查中获得了多种多样的甲壳动物标本。除了十足目虾类外,刘瑞玉的研究还涉及蔓足亚纲以及口足目、糠虾目、端足目、涟虫目、等足目等其他甲壳动物。截至2007年,刘瑞玉与学生一起对甲壳动物亚门的六类甲壳动物共命名了394个新种,建立了4个新属,出版糠虾目、蔓足目和围胸目以及长臂虾总科三卷动物志与口足目和枝鳃目两卷册。刘瑞玉与合作者在上述多部动物志卷册中,概括了甲壳动物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全面阐述了这6类主要甲壳动物的区系组成和分布特点,详尽的生物地理分析为它们的动物区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仅体现在刘瑞玉的甲壳动物分类学研究中,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甲壳动物生物学研究中。例如,我国特有种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具有越冬和产卵洄游习性及隔离分布的不同种群,对这个令人困惑的生态学问题,刘瑞玉认为这是作为暖水性对虾属成员的中国对虾在其物种形成及其种群发展过程中对黄渤海沿岸浅水冬季低温所采取的一种生存适应策略,这种生态特性的形成是这一起源种的渤海种群得以在黄海南部冬季水温较高(约10°C)的深水区越冬而得以生存与大量发展。又如,在关于黄海冷水底栖动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刘瑞玉发现中国海十足甲壳类中样性最高的生物几乎所有温带冷水种都是中国海域和日本海域的共有种,而中国黄海冷水动物区系仅仅是日本冷水动物区系在物种组成上简化。对于这一动物区系特点,刘瑞玉做了如下的科学解释:他认为,黄海现在所处的地域在晚更新世冰期海面降低时曾经是陆地(海平面比现在低130米),黄海是在最后一个冰期以后随着水温和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现在动物区系形成相对较晚,因此冷水地方特有种在黄海的许多生物类群尚未发现或发现很少。黄海和东海大部曾经分布有许多冷水性种,有些种的分布区南限由于水温升高而向北退缩。例如1982年在东海130米采到的一种厚樱蛤(Peronidiazyonoensis)遗壳,但现在该种的活体仅生存在日本海北部和日本本州岛东岸的太平洋水域。这说明黄海冷水动物区系由于全球变暖水温增高而在衰退之中。

1952年以来,刘瑞玉对中国对虾的生活史、幼虫发育过程和生殖生物学开展了首创性研究,并取得成功,为中国对虾的人工育苗打下了生物学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刘瑞玉与研究团队实施了虾类和鱼类资源增殖实验性研究,即虾苗“标志放流”增殖研究项目。通过放流幼虾跟踪调查发现中国对虾移动和生长规律与特点。他们创建了估算对虾存活率和回捕率的方法,设定了在有野生对虾种群繁殖补充的海域投放虾苗的适宜数量和适宜地点。刘瑞玉主编的《胶州湾的生态学和生物资源》和有关论文正是他们所实施的资源增殖实验的成果,这些著作系统总结了在特定区域内环境因子与生物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增殖结果。在1981—1993年期间所实施资源增殖实验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和胶州湾对虾捕捞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其资源增殖实践取得显著成功和明显的增产效果。他们估算的在胶州湾8—10月对虾种群数量和1983—1986年与1988—1992年间对虾捕获量都呈明显的增长,其增加数量是投放虾苗年份的3至4倍;而与未有种苗放流的1982和1987年的低产量相对照,证明了对虾捕获量的增加是投放虾苗增加海域种群数量的结果。

刘瑞玉首次发现,冷水底栖生物群落以北太平洋冷水种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SarsiVadicola)、紫蛇尾(OphiopholisMirabilis)、加州扁蛤(ClinocardiumCalifornience)、薄索足蛤(ThyasiraTokunagai)、蜈蚣欧非虫(OnuphilisGeophipholis)和日本褐虾(CrangonHakodatei)为优势种,由于在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存在,上述优势种栖息于黄海深水区,种群获得大量发展,黄海冷水底栖生物群落完全不同于以隶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动物区系的暖水种为优势的中国东海与南海底栖生物群落。

刘瑞玉指出,晚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以后形成的黄海是相对比较年轻的海域,因此很少地方特有种出现。黄海底栖动物区系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的东亚亚区,该亚区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类型与日本海的北部海域及俄罗斯远东海域相仿,而东海动物区系显然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动物区系的中—日亚区。东亚亚区与中—日亚区之间的界限是受黄海冷水、长江咸淡水以及赤潮暖流的影响。从长江口崇明岛向东北至韩国济州岛沿线存在一明显的生态学屏障。刘瑞玉及研究团队认为,中国大陆沿岸热带与亚热带动物区系之间的界限应位于台湾岛最南端至海南岛的最南端。刘瑞玉上述关于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结果已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自然地图集》(1999,郑度主编)海洋学图集组。

刘瑞玉在1980—1987年参与了国家专项项目“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对海岸带海洋学进行专项研究,以推动和加强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作为“全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调查项目”的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海洋生物组组长,他完成了该项目综合报告中《海洋生物和汉阳生物资源》一章的编撰,并于1996年完成了该项目之海洋生物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一书中的第一篇《自然环境》之第九章(海洋生物)和第二篇《自然资源》之第五章(海洋生物资源)。在该调查报告中,他对海岸带环境与资源的特点做了科学分析。他提出的关于全面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建议被领导部门采纳为“建设海上山东,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增养殖”的主体部分,促进了经济社会特别是海洋农牧化的快速发展,使山东省有关产业的发展居全国前列。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双奖。

2000年以来,刘瑞玉投入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他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CCICED)组长汪松邀请,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评估”国际合作项目,负责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物种濒危程度评估研究和红色名录的编写,与国内多位科学家一起,采用IUCN2000年评估标准,确定主要类群物种的濒危等级,其结果编入了由汪松和解炎主编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和第三卷,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在该卷所有主要无脊椎动物的濒危物种评估中,刘瑞玉及其研究团队提出:在256种造礁石珊瑚中,26种被确定为濒危种(endangedspecies,EN),所有其他物种被确定为易危种(vulnerablespecies,VN);在44种海洋腹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中,30种被确定为濒危种;在10种龙虾科甲壳动物中,4种为濒危种、6种为易危种,其中3种为被视为“活化石”的剑尾类(xiphosurans)——1种(中国鲎)为濒危种、1种圆尾蝎鲎为易危种;150种海参纲棘皮动物是最令人担忧的海洋动物类群,其中53种由于过度捕捞而被确定为濒危种。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三种最有经济价值的重要物种——中国对虾、大黄鱼和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JaponicaSasaki,即曼氏无针乌贼)皆被确定为濒危物种,这是由于严重过度捕捞所造成自然资源匮竭所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三卷:无脊椎动物》中,刘瑞玉及合作者尽可能地提供了有关濒危物种的生态学与生物学信息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为我国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数据。濒危物种的显著增多引起有关部门和科学家的重视。

刘瑞玉还参加了国际合作项目“海洋生物普查(CoML)”和“国际物种2000年(Species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名录》的编写任务。20世纪末以来,刘瑞玉及海洋所团队以其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已取得了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并于2004年开始受命着手编写中国海洋生物的最新名录,正是其自身的深邃学术造诣和国内研究同仁所取得的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驱使刘瑞玉组织海洋所34位分类学专家联合全国18位著名科学家合编了《中国海洋生物名录》(ChecklistofMarineBiotaofChinaSeas)。

与1994年出版的同类著作《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相比,本卷名录所提供的信息量有较多增加。一是记载的海洋生物种数显著增长:46门生物已知共22629现生(不包括化石种)种,比1994年记录的相同类群种数(17511种)增多了5118种(约293%),反映了中国海洋生物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新名录中主要类群,特别是占优势的和经济价值较大的甲壳动物(Crustacea)和软体动物(Mollusca)等,已知种数和所占比率分别增加了1444种(500%)和1371种(536%),达到4320和3928种。二是内容包括中国海域已发现和记录的全部现生种(recentspecies)的学名(中名和拉丁名,命名人和年代)、原始命名、主要同物异名,在中国海域和世界海洋的地理分布;并附有参考文献和种名索引(中文和英文)。三是生物分类系统总体框架采用Cavalier-Smith(1998,2004)的“生物六界系统”。这个系统强调了全球生物应分为6界,将Corliss(1987)的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Protista分为异养的原生动物界Protozoa和行光合作用自养的色素界Chromista,与1994年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无论在分类学或在生物地理学上,其内容更加丰富,并有实质性提高。

刘瑞玉多次参加海洋科学的国际合作项目。一是IOCConferences。刘瑞玉作为中国政府成员之一,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两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会议(IOC);二是中美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合作。从1983年开始,刘瑞玉成为国家项目“中美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合作”联合工作组成员。1994—2002年,他是生物资源协调组成员和中方副组长。该项目是自1981年以来确定的中美合作项目中评价最好的项目之一;三是中韩黄海合作研究。1989—1997年,刘瑞玉负责中韩黄海联合研究项目“黄海海洋学调查研究”。该项目由中韩双方联合编撰YellowSeaAtlas,其内容丰富,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自1998年以来,刘瑞玉一直是国际黄海研究学会荣誉主席;四是组织和实施“农业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刘瑞玉是国家科技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农业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三分会“农业资源与环境”第三专题“蓝色农业”专题的组织者(联合组长)。他邀请了世界水产养殖学会主席PatrickSorgeloos博士为会议“绿色农业”(海水养殖专题)联合组长、PertessaBert博士(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CN的主席)以及由相建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为首的4位中国科学家(王清印、苏永泉、方建光)为报告人。中国海水养殖的地位与前景在会议中得到充分探讨,分别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提出了新世纪蓝色农业生产应强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刘瑞玉在第三小组“蓝色农业”全会上的小组总结为21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2年德国森肯伯自然学会在庆祝成立175年大会上授予刘瑞玉通讯会员荣誉称号;基于刘瑞玉毕生对甲壳动物研究做出的贡献,国际甲壳动物学会于2007年10月22日向刘瑞玉颁发了“杰出研究贡献奖”。由于他对山东省和青岛市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10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在个人成就之外,刘瑞玉还为中科院海洋所培养了一批从事海洋动植物主要类群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底栖生物生态学、污损生物生态学、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学等多学科研究团队,为我国海洋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瑞玉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国际甲壳动物学理事会理事,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项目(LOIC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作组组长,国际黄海海洋学会主席团成员、编辑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多样性项目(DIVERSITAS)中国国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CITES),国家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专家委员会顾问组成员。他曾任《海洋与湖沼》和《海洋科学集刊》的主编,以及《海洋学报》副主编多年,是《中国科学》、《动物学报》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7种刊物和英国《河口、海岸、陆架科学》(Esturine,CoastalandShelfScience)、荷兰《水产养殖》(Aquaculture)编委,国际杂志TheYellowSea的联合主编。

刘瑞玉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常委,第八届委员,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历任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副主委;九三学社青岛市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八届委员会主委,第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

直到去世前,刘瑞玉仍然坚持科研一线,从事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努力壮大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队伍。他的感人事迹受到中共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中央各大主流媒体刊发了他的事迹。九三学社中央也在全社开展向刘瑞玉学习活动。

主要论著

1Liu Ruiyu (JYLiu),On a Freshwater Shrimp,Leander Modestus,and its Larval Development,ContrInstZool,Peiping AcadSci1949,5(5):171~ 189,Pls19~21

2刘瑞玉,中国北部的经济虾类,科学出版社,1955。

3刘瑞玉主编,渤黄东海渔捞海图,1958-1959,Ⅱ,海洋学图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60。

4刘瑞玉,黄东海虾类动物地理学研究,海洋与湖沼,1963,5(3):230~244。

5刘瑞玉、徐凤山,黄东海底栖动物区系的特点,海洋与湖沼,1963,5(4):306~321。

6刘瑞玉主编,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内部),共七卷,1965。

7刘瑞玉、王永良,南海口足类一新属二新种,海洋与湖沼,1978,9(1):15~25。

8刘瑞玉、唐质灿,底栖生物,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卷,科学出版社,1979。

9Liu Ruiyu(JYLiu),et al,Ecology of Macrobentho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Adjacent Waters,ProcIntSympSedimentContShelf, SpecRefEast China Sea:1983,795~818

10Liu Ruiyu (JYLiu),Shrimp Mariculture Study in China Proc1st Intern ConfWarm Water Aquaulture,Crustacea,1983:82~87

11刘瑞玉等,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第八篇,海洋生物调查,1986。

12刘瑞玉等,黄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海洋科学集刊,1986,27:153~173。

13刘瑞玉、王绍武,南海北部糠虾亚科的研究,海洋科学集刊,1986,26:159~202。

14刘瑞玉、钟振如等,南海对虾类,农业出版社,1988。

15刘瑞玉、梁象秋、严生良,中国长臂虾科的研究Ⅰ,甲壳动物学论文集,1990,2:102~ 134。中国长臂虾科的研究Ⅱ,海洋科学集刊,1990,31:239~265。

16Liu,JY,Resource Enhancement of Chinese Shrimp Penaeus Orientalis,Bull MarSci,1990,47(1):124~133

17Liu,Ruiyu (JYLiu),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Shrimp Mariculture in China,The Culture of Cold Tolerent ShrimpProcAsian- USWorkshop on Shrimp Culture,1990:10~28

18刘瑞玉、陈吉士主编,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

19Liu Ruiyu (JYLiu),Yuheng Cui,Fengshan Xu,Recapture Rate of Released Shrimp Penaeus Chinensis in Resource Enhancement Experiment in Jiaozhou Bay,Yellow Sea,Proc2nd InternSympMarSciYellow Sea,1992:240~242

20刘瑞玉主编,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科学出版社,1992。

21Liu Ruiyu,Denggong Cao,Mari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 in China,In Zhou,Det al,[ed] Oceanology of China Seas,1994,1:331~344

22王振纲、刘瑞玉主编,第二届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青岛海洋出版社,1996。

23刘瑞玉、翁学传等,中韩黄海海洋学研究新进展,海洋与湖沼,1996,27(6):657~666 。

24Lee,Yong Chul,Yunshan Qin,Ruiyu Liu [ed],Yellow Sea Atlas,524 pp,HoKong Publishing Co,Seoul,Korea,1997

25Liu,Ruiyu(JYLiu),Bingzheng Luo,Impact of the ThreeGorges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Impact of the ThreeGorges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She Zhixiang (Ed)1997 ,6:130~154Science Press

26刘瑞玉、崔玉珩主编,中国海岸带生物,中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集,海洋 出版社,1997。

27刘瑞玉、王永良,南海虾蛄科及猛虾蛄科(甲壳动物口足目)二新种,海洋与湖沼,1998, 29(6):588~596。

28刘瑞玉,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科学问题,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上卷),1998:101~ 105。

29刘瑞玉,南海生物资源开发研究,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续),1998:25~35。

30刘瑞玉,加强管理、深入研究、保证山东渔业持续发展,科学与管理,1999,19(1):8 ~11。

31Liu Ruiyu(JYLiu),Yongliang Wang,The Stomatopod Fauna of the China Seas,FRSchram & JCvon Vaupel Klein(Ed),Crustaceans and the Biodiversity Crisis,Proc4th InternCrustCongr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uly 1998,1:569~582

32Liu Ruiyu(JYLiu),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ProcEuropeanAsian Workshop on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terranean and South China Sea Coastal Zone,November 1998,Hong Kong:351~ 360

33刘瑞玉、王绍武,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糠虾目卷,科学出版社,2000。

34刘瑞玉、任先秋主编,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42卷·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蔓 足下纲围胸总目,科学出版社,2007。

35刘瑞玉主编,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枝鳃虾类卷,科学出版社。

36李新正、刘瑞玉、粱象秋,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 长臂虾总科,科学出版 社,2007。

37刘瑞玉主编,中国海洋生物名录(Checklist of Marine Biota of China Seas),科 学出版社,2008。

38刘瑞玉(JYLiu),中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Present Status of Marine Biodiversity in China Seas),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 (Subcommittee on Ocean and Fishery of Association of North East Asia Regional Governments),海洋生态保护与现代渔业管理高端论坛(Ocean Ecology Protection and Modern Fishery Management Seminar),2009:4~27。

39Liu Ruiyu (JYLiu), Advances in Carcinology Studies of China,Seventh International Crustacean Congress,2010:181

40刘瑞玉(JYLiu),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调查保护问题(Progress,Problems and New Trends of Mar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in Chin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2010年 后目标,第九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Its Post 2010 TargetsThe Ni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in China),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