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程开甲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理论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程开甲祖籍安徽,祖父程敬斋,父亲程侍彤,母亲董云峰。祖辈早年从徽州到江苏吴江的盛泽经商,祖父去世后家境败落。程开甲7岁丧父,毕业于家乡淘沙弄小学,1931年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孕育出了陈省身、李政道、程开甲、顾功叙、陈世骧、谭其骧、周廷儒、周廷冲、钦俊德、潘文渊、方怀时等11名院士。程开甲来到秀中后,受教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出色的教育家顾惠人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道路。在秀州中学,他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居里夫人、詹天佑等名人传记,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在学习上刻苦钻研,肯动脑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秀州中学的6年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程开甲高中毕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所大学同时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由于浙江大学给予他对个别优秀考生的公费生奖励,他最终选择了后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流亡”搬迁,从杭州到天目山、建德,到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湄潭,程开甲也就在颠沛流离、日机轰炸的流亡大学完成了学业。他在浙江大学幸运地遇上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接触到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感染到老师们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在导师的培养下奠定了扎实的功底。还在三年级读数学系陈建功教授的函数论时,就独自完成了OnConformalMapping:TheoryofComplexFunction的研究,论文由陈建功教授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1年,程开甲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他边工作边坚持学习研究,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受束星北相对论的启发完成并发表了《用等价原理计算水星近日点移动》。他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上用正则运动方程导出物理学权威狄拉克教授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完成《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这一成果由狄拉克教授推荐发表于剑桥大学的《剑桥哲学杂志》。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送狄拉克教授,狄拉克教授“目前基本粒子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的回信使文章终未发表,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后来国外研究者因其重要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测得了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他还和王淦昌教授合作研究,撰写了五维场的论文。

1945年,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1946年8月,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物理学大师M玻恩(Born)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认为超导电性来源于能带中的空带,由于布里渊区角出现电子的不对称奇异分布。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我渡江行动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的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被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为了国家建设,他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编写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讲授。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该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竭力倡导把当时理论物理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应用于固体物理中。为此,他亲自主持了一个理论讲习班,组织蔡建华、龚昌德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为我国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他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内耗热力学理论,为处理更为复杂的内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研究人才的需要,1958年程开甲再一次改变专业,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又接受任务参加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备。他带领几个年轻教师研制出我国一台双聚焦β谱仪,成功地测量了一些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接着又研制出一台直线加速器。1956年,程开甲参加了国家的《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

1960年,程开甲接到命令,第二天即去北京报到,但不知道去干什么。直至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副所长时方知是研制原子弹,从此隐姓埋名。1967年研究所改制研究院,程开甲任研究院副院长直至1977年。1960—1962年期间,他仍兼任南京大学教授,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在原子弹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程开甲分管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两大块工作。他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温度和压力,在原子弹内爆机理研究中,解决了原子弹研制中关键问题之一的起爆冲击聚焦条件设计,为弹体结构设计与加工精密度和武器爆炸威力的设计提供依据。他在原子弹研制的开拓性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1962年夏,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程开甲被调到国防科委(后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7年任基地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1984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程开甲来到国防科委负责核试验科研总体工作,筹备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他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人,拟定并论证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有关仪器和设备,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做准备。

核试验是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试验,涉及多种学科及各种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在我国准备核试验的初期,国内没有人懂、也不知道怎样干,没有仪器、没有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编写冲击波、电磁波理论等方面的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阐述核爆炸的各种物理、力学的作用和过程。他带领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核试验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点爆的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理论,核爆炸链式反应的测量技术和设施;微秒级示波器、快速传输电缆、射线探测和记录系统;每秒几千次到百万次的远距离长焦距高速摄影机;在爆炸后高空烟云之中收取放射性样品和进行放化分析;保证下风方向居民点不受裂变碎片沉降的放射危害的气象预报;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全系统同步控制系统研制等。在国防科委机关的协调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攻关。短短两年中他到科学院、研究所、院校、各军兵种召开数十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研究,逐步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在科学技术上广泛交叉的、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102米高铁塔爆炸的试验方案;提出了有定量分析的爆炸图像;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他遵照周总理提出的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做到“保响、保测量、保安全、保取样”,坚持“一切通过实践”,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圆满地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让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并拿到了全部测试数据。

程开甲在技术上领导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队伍,是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他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不仅成功完成试验任务,更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道路。他设计的我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根据周总理的询问和指示,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这一决策性转变对武器水平的提高和试验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他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和目标效应的补充实验研究,为核武器运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我国亲自研究并在技术上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核司令”。

程开甲还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他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抗辐射加固方案,领导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并完成首次抗辐射加固试验。他组织、开创我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亲自讲课、报告,为其应用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1986年以来,程来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电性的双带理论,证明了BCS的电子成对理论错误,出版了超导专著StudyonMechanismofSuperconductivity和《超导机理》;他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被同行称为TFDC(ThomasFermiDiracCheng)理论并得到实验验证,为材料性能研究和新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年逾九十的他仍关心着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1956年,程开甲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世纪50年代获江苏省教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科技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历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四等奖各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

1999年9月,程开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主要论著

1Cheng Kaijia,A Simple Calculation of the Perihelion of Mercury from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Nature,1945,155(274).

2Cheng Kaijia,Wang Ganchang,A Five Dimensional Field Theory,PhysRev.,1946,70(516).

3Cheng Kaijia,MBorn,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Nature,161:968~971.

4Chen Kaijia,Derivation of Diracs Equation for a Free Particle,CambProcPhil.,1946,42(185).

5Cheng Kaijia,Sur la Theorie de la Superconducitivite,Le Journal de Physique et le Radium,1948,9(18).

6Cheng Kaijia,Particles with Spin and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Nature,1949,163:367~368.

7Cheng Kaijia,Green,The Reciprocity Theory of Electrodynamics,ProcRoySoc.,(Edin)1951,63:105~108.

8Cheng Kaijia,On the Cohesive Energy of Metals,Science Record,1951,4(3):223~236.

9程开甲,正则系综的分布函数,中国科学,2,1951。

10程开甲,电子与质子散射之纠正,中国物理学报,1951,8:111~122。

11程开甲,内耗热力学研究(Ⅰ),物理学报,1955,11(163)。

12程开甲、李正中,内耗热力学研究(Ⅱ),物理学报,1956,12(4)。

13程开甲、张杏奎,面心立方体金属中间隙原子内耗理论,物理学报,1958,14(1):71~81。

14程开甲,用FeimiThomas方法计算金属的结合能,物理学报,1958,14(2):106~113。

15程开甲,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16程开甲、高占鹏、范启科,TF(或TFD)模型中原子的边界势及状态方程,物理学报,1982,33(2)。

17Cheng Kaijia,et al,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Simple Minerals,Proc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nse Dynamic Loading and Its Efects,1986.

18程开甲、高占鹏、范启科,布里渊区角顶附近费米面的计算,计算物理,1987,4(4):389~400。

19Cheng Kaijia,A Suggestion to the Designing of Ceramic Superconductors with Higher Transition Temperature,Chinese Letter,11(6):376~378.

20Cheng Kaijia,Criterions on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TFD Model,International Symosium of Physics of Materials,Shengyang,Proceeding of Workshop on Physics of Materials,pp11~17,Sept1989.

 

21Li Wenzhu,Chen Kaijia,Quasitwo Dimensional Bose Condensation and High Superconductivity,PhysLettA,1989,135(2):137~142.

22Cheng Shuyu,Cheng Kaijia,A New Method to the Calculation of Equation of State at Null Temperature,Procof 1990CMR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0.

23程开甲,关于矢量势积分的认识和商榷,大自然探索,1991,10(1):11~12。

24程开甲、程漱玉,冷压状态方程计算的新方法和材料相图的研究,力学进展,1991,(1)。

25Cheng Kaijia,Study on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New Time Press,Beijing,1991.

26Chen Kaijia,Electrodynamics on Superconductivity,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Topics of Quantum Physics,pp422~436,June 12~16,Shaanxi PRC,1992.

27Cheng Kaijia,On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3,3(1):3~19.

28程开甲、程漱玉,超导机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

29程开甲、程漱玉,TFD模型和余氏理论对材料设计的应用,自然科学进展,1993,(5)。

30Cheng Shuyu,Cheng Kaijia,Computation on Heat of Formation and EOS of Alloys by the Refined Model,ACTA Physica Sinica(Oversea Edition),1993,2(6).

31Cheng Kaijia,Cheng Shuyu,The Proof of the Validity of the Virial Theorem,ACTA Physica Sinica(Oversea Edition),1995,4(5).

32程开甲、程漱玉,论少子对材料特性的影响,材料研究学报,1996,(1)。

33程开甲、程漱玉,论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自然科学进展,1996,(1)。

34程开甲、程漱玉,纳米硅和无定形硅混合物特性研究,自然科学进展,1996,(6)。

35程开甲、程漱玉,薄膜内应力的分析和计算,自然科学进展,1998,(1)。

36程开甲、程漱玉,界面和间界面边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8,27(4)。

37Cheng Kaijia,Cheng Shuyu,Dissent to Pairing Mechanism,Proc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heories,Discove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uperconductors and Related Materials,Baton Rouge,US,1998,2.

38Cheng Kaijia,Cheng Shuyu,On the Mechanism of Eutectic Struc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111(5).

39Cheng Kaijia,Cheng ShuYu,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e of Dislocation on Ground of the TFD Model,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111(9)

40程开甲、程漱玉,纳米管形成与内应力,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

41程开甲、程漱玉,复合薄膜的异常大电容,自然科学进展,2005,15(6)。

42程开甲、程漱玉,基于电子理论的断裂机理新挥,自然科学进展,2006,15(12)。

43Cheng Kaijia,Cheng ShuYu,On possibilit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This Filos,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