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真正的科学家姿态

——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院士


编者按:8月16日,光明日报3版“时代先锋”栏目刊登了记者凌翔采写的报道《真正的科学家姿态——追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院士》。现予转载,以飨读者。

7月16日,一位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8月中旬,记者来到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追寻刘瑞玉院士的踪迹,听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引领者

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上,有三次海水养殖浪潮席卷全国: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虾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这三次浪潮,均发源自青岛南海路7号。而刘瑞玉院士,正是第二次浪潮的引领者之一。

自1952年起,在童第周教授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每年春夏之交,通过海上调查、水族箱饲养昼夜观察,首次掌握了对虾生活史和繁殖特点。1986年,在刘瑞玉的建议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决定引进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幼苗进行研究。通过多次实验,该所在我国首次取得育苗和养殖的成果。伴随着养殖技术体系的创建,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迅速上升,成功掀起了我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创下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这一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十年来,刘瑞玉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等30余项。其中,代表着全世界甲壳动物学研究最高荣誉的“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是终生成就奖,刘瑞玉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是他的人生格言。

办公室堆满了各种文献、书籍,刘瑞玉佝偻着身子,在一堆书中间埋头工作,这是大家最常见到的情景。

有人说,刘瑞玉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数十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即使在到了七八十岁高龄后,还经常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身边的许多青年人都自叹弗如。

自上世纪末开始,由于海洋生物分类学、甲壳动物学、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属于基础性研究工作,较为枯燥,也不容易申请课题,面临着后备人才不足的窘境。刘瑞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拿出了本可以作为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补贴的院士基金,聘请了多名已经退休的海洋生物分类学专家,联合指导年轻科学家和研究生。这年他87岁。

设奖励基金奖掖后学

2012年5月24日,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90岁高龄的刘瑞玉累倒了,住院期间只要意识一恢复,他惦记的仍是科研。

6月,刘瑞玉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拉着身边工作人员的手,虚弱地说:“一定要告诉我,我还剩多少时间,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安排。”

刘瑞玉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个藏于心底的夙愿使他坐卧难安:他决定捐出全部存款100万元,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

6月14日,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派专人来到青岛,在刘瑞玉的病榻前举行了捐赠签约仪式。他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在委托协议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刘瑞玉”。

这一刻,刘瑞玉把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在他65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神圣诺言。(凌 翔)

短评:道今犹在 斯人可法

7月16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与人们永别。追思他的生平,人们永远忘不了那些镜头:85岁高龄仍然坚持登船出海,现场调查,还要拖一网海泥,仔仔细细地看海底栖息生物的状况;逝世前的一年,仍然不论节日假日,天天上班,伏案工作。即使出差参加学术研讨,也是早晨乘机走,晚上乘机回,点滴时间都不曾耽搁。案前奋笔,舷畔俯身,刘老留下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的姿态。

90载风雨兼程,60年著书立说。刘瑞玉先生终身致力于海洋科学研究,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开拓了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甲壳动物学,引领了我国海洋虾类养殖浪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民生效益;他一生提掖后学、甘为人梯,潜心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被誉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箪食豆羹,甘守清贫,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捐出一生积蓄100万元,设立“刘瑞玉奖学金”,奖励海洋生物学的优秀学人。生平种种,无不彰显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风度和风骨。

后辈学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今天屡被虚名浮利干扰的学术界而言,包括刘瑞玉先生在内的老一辈学者的人格与精神既是镜鉴,也是提醒和鞭策。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远大理想,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坦荡胸襟,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品行风骨,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治学精神,可称高山仰止,是中国学界最为珍贵的财富。百年以来的中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才有了门类齐全的科学体系,才有了世界水平的现代科技。新世纪以后的中国,仍需有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进一步推动国运昌盛、民族复兴。不仅是海洋生物学的研究者,所有的后辈学人、乃至所有致力于民族强盛的人们都当以这种精神自励。对科学事业的拓展和推进,对老一辈学者精神的继承和光大,无疑也是对刘瑞玉先生最好的悼念,对一位高风亮节的老科学家的最好的追思。

道今犹在,斯人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