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改革开放40年|钱锋:携手奋进新时代 凝心聚力建新功


作为社员代表在此向大家汇报改革开放40年历程我的所见所感、所思所行,深感荣幸,感谢领导和社员们的信任。回首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推进改革开放的40年历程,回顾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心、勠力国家建设的40载岁月,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子弟,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践行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无比自豪、无比荣幸!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无论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高校管理者,还是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兼职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我一直对此坚信不移、笃行不怠。

心怀感恩:见证改革,共享开放

是改革开放铸就了今天的我。1977年恢复高考,对正值求知若渴年华的我来说,恍如开启了成长路上的一个新世界。1978年初,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如愿进入南京化工学院学习,幸运地登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知识列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这让我深受触动。对于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而言,家国是我们难舍的情结,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经过慎重思考,我怀着科研一定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信念,选定了过程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领域,开始了长达数十载的埋头攻坚。

生逢其时,何其有幸!对于我领衔的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工作,国家给予了多项荣誉奖励— 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3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我个人也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等荣誉,先后入选了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并于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改革开放赋予我们时代机遇,推动我们走上人民富足、科技进步、国家强盛的发展之路,更为人类进步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提出了新方案。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始终心怀感恩,紧跟时代潮流、响应祖国号召,主动加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同舟共济:咨政建言,“智”惠民生

四十载风雨同舟,四十载开拓进取,九三学社打开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门。1998年3月,我加入了九三学社。20年来,我的每一段人生足迹都与她紧密相连。

2007年我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首届青年委员会主任,2010年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兼职副主委,至今,参与民主党派管理工作已逾十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合心、合力、合拍。

这些年来,我紧密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先后组织和参加了多项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重点课题与常规课题的调研,积极参与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委托的有关专项民主监督任务;作为兼职副主委,积极践行九三学社中央“沪豫科技合作计划”和“九三学社院士导师培养计划”,推动沪豫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作为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发挥新型智库功能,以“智”启政、以“智”惠民,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推进原材料工业智能制造,实现流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建设,促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等10项大会书面发言和50余份提案,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作为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期在高校从事行政管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我一直持续关注着国内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围绕培养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在全国“两会”上先后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提案”“关于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案”等一系列提案。工程科技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依靠的中坚力量,工程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引擎,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就此深入调研、建言献策、持续推动。

不懈奋进:肩负使命,科技报国

“科技”特色是九三学社的鲜明标志之一。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这其中离不开众多九三学社先辈和同仁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书写的科技兴国的不朽篇章。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995年,我来到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公司,开展一个计算机先进控制项目的创新研发。我发现工艺、装备及自动化系统等全进口的乙烯生产装置,不知何故,其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较国外设计指标高。那段时间,即便是吃饭睡觉,我都在思考解决方案,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数据分析,开展实验和模拟仿真研究,设计了多种自动控制方案,与企业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进行深度交流与工业装置测试,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计算、调整。最终从错综复杂的研究设计方案中找出最佳组合,铺设出最佳途径,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提高了装置产能和效能。如今回首,我感怀那个奋发向上的自己,更感恩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和中国的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即是机遇,我和科研团队成员瞄准石油化学工业的智能优化制造,创新性地将化工过程物质转化机理与装置实时运行信息深度融合,进行石化装置智能建模、先进控制和实时优化运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完成了中国首项自主创新的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软件和系统研发,并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打破了我国乙烯行业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的局面;在国内率先开展精对苯二甲酸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独创性成果,为大型PTA装置成套技术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当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在智能制造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各自的国家工业智能化规划。无论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还是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目标,我都将带领团队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与人工智能,以“智”为引,努力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装置,助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方向提升,这也是我不懈耕耘的“远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五一口号”发布已整整70年。70年来,九三学社和各民主党派亲身经历、有目共睹,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多党合作的灿烂今天,就没有多党合作的累累硕果,更没有今日团结稳定、凝心聚力的政治局面和发展环境。” 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科技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钉钉子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韧性,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敢为人先,弘扬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协助党和政府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一流大学,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以背曰负,以肩曰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继续与九三学社同仁肩负新时代责任与使命,同心笃行、继往开来,谱写九三学社历史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钱锋在九三学社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