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越是发展,服务业也愈是发达;反之,服务业愈是发达,市场也愈能更有效地运转。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能起到吸纳就业,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2.9%,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业中一些行业,特别是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在市场准入方面往往表现为:从法律规定上看,进入已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却存在难以逾越的“玻璃门”;即使进去了,由于垄断或有关部门叶公好龙式的“重视”,也难以生存和发展。民营成品油企业在得以进入市场后却无法得到油源保障,以致关门大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举不胜举的类似案例表明了服务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二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尚待规范。首先是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服务业的交易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或“承诺”,因而道德风险更大,和与有形的产品打交道的制造业相比,对法制环境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国诚信体系缺失、市场主体法制意识匮乏、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现象屡见不鲜,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其次是税赋较重。和制造业只征收增值税相比,服务业需要全额征收营业税。普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也加重了服务业的负担。业界广为流传的怪象是,把东莞生产的玩具运到北京居然比运到美国的成本要高,个中原因就在于不合理收费太多。再次是生产要素获取成本较高。如服务业征地成本、水电成本远高于制造业,在融资方面也远比制造业困难。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只搞简单的加工组装,在世界分工中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靠“卖苦力”赚钱,这也是导致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低水平竞争、粗放式发展一方面导致高校毕业生难以寻找现代服务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导致我国现代服务业一直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处于逆差状态。

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升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建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中增加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刚性目标,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约束性考核指标。

二、打破垄断坚冰。要破除垄断坚冰,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公平竞争,这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除个别涉及国家安全必须垄断经营的领域外,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同时,严格限制垄断链条向竞争性服务行业的延伸。要避免国有企业向一般性竞争行业(如房地产行业等)的扩张,除主营业务相关的企业外,应限制其他国企进入竞争性行业,以保障公平竞争。要特别强调允许进入和允许竞争并重,以利于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要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

三、规范市场环境。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将企业和个人更多的相关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并推动信用信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建设廉洁政府和法制环境,逐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激励措施。通过公正的评价机制,培育中国的知名品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税收激励政策,近期内可考虑降低服务业营业税税率,甚至对新创业的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暂行免除营业税。清理各类收费,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

五、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现代服务业。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促进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分工明晰、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鼓励从事简单加工装配的企业向“微笑曲线”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开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乃至金融服务业等业务。抓紧制订和修订物流、快递、运输、社区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大力培育软件外包、动漫、文化创意、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的同时,设立公益性的综合培训中心,为各类服务型企业提供基础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