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侠骨仁心:不负生命的重托

??记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


【葛均波,1962年11月出生,汉族,博士;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五、十六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常委】

“医学不是冰冷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葛均波

深夜,一个左臂摔断的少年被匆匆送进了山东日照五莲县医院,两位年轻的值班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

一个月石膏取下后,本应康复的左臂竟一动不能动。一家人四处求医,但无论什么偏方,都不管用。几个月后,父亲辗转打听到附近县里一位治骨伤很有名的老中医。

老先生询问了几句,看了看眼前的少年,双手抓着胳膊一推,左臂立即恢复了活动。激动得热泪在孩子眼眶里打转。做医生,治病救人,从此成了他一生的理想。

二十多年后,这个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成了上海医科大学派往德国著名医学院留学的博士,他在“心肌桥”领域的突破性发现,震惊了医学界。

他就是葛均波。

“葛氏现象”:国际心肌桥诊断标准

葛均波勤奋好学,中学时就是班里的佼佼者。1984年,他考取青岛医学院,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留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导师艾倍尔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该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在德期间,他在学术上硕果累累。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

1997年,实验室里,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立即找出实验室保存的所有心肌桥患者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葛均波的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心肌桥的诊断率,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从此成为心肌桥诊断标准。

葛均波在血管内超声领域及介入性心脏病学中做出的成绩受到高度评价。欧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称作“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半月现象”也被赋予了另一个名字:“葛式现象”。它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现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葛均波在德国9年,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180多篇论文,主办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介入性心脏病新技术大会副主席,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是国际冠心病协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被评为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打开生命的绿色通道

就在众多荣誉和机会纷至沓来时,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他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2010年10月3日,葛均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长期以来,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只能听天由命。葛均波决心向这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进军,他首次在国内运用高频旋磨术为病人打开生命的“通道”。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葛均波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为病人打通血管,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上述方法就不能奏效,葛均波1993年春节回国讲学时将高频旋磨术介绍到国内,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即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仅0.23毫米,长3.25米,因此,更难于控制,况且导丝上还有一个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以每分钟15~19万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稍有差池,就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葛均波之所以敢做这样的手术,关键是他具有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手法。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最为疑难的病变。由于血管腔完全堵塞,用常规操作技术引导钢丝难以顺利通过病变。葛均波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发明了新型的导引钢丝捕获技术以及反向导引钢丝捕获技术联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来进一步提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成功率。

葛均波带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创造着国际和国内一个个“第一”。不断完善自己创建的华东地区第一条通过紧急介入手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注意病人的救治率。针对我国心脏支架主要靠进口、价格昂贵,他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涂层支架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大半,大大节省了医疗开支,该项目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他实施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并将该技术网上转播,为我国老年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1999年归国至今,葛均波先后承担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973子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第一及通讯作者66篇),他引2820次。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4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4项,2011年被评为第十二届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2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医生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只会看病还远远不够,千万不要陷入‘技术至上’和‘机器崇拜’的怪圈。因为比治疗病人心脏病变更难的,是治好病人的‘心病’。”葛均波经常对学生说:“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

葛均波认为,不看着病人就是不尊重病人,冷冰冰地问两句,不可能获得详细的病史,而有时看似细微的信息恰恰能对诊断起到重要作用。他告诉学生:“机器再先进,只见人却不见心,仅凭一张X光片,一张CT报告,一张化验单,医生怎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医生如果过度依赖机器,就是医学的悲哀。”

冬天,用冰冷的双手为病人“触诊”,也是葛均波决不允许的。他说:“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

从医这些年,葛均波从来没和一位患者“红过脸”。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都将心比心,哪怕有时候并不能得到病人的理解。

有一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

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说:“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以您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反而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对您来说有脑出血的风险。所以,放支架的弊大于利。”葛均波耐心解释道。

患者和家属都急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葛医生就是不愿意做这个手术。“假如您是我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一句“假如您是我母亲”,终于说动了患者。

葛均波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他们大都由于疑难杂症慕名而来。“每当看到有些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每1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

在葛均波眼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绝不是利益交易的关系。否则,医学技术虽然进步了,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会越来越疏远。

学者本色 不辱使命

2010年,葛均波当选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新形势对民主党派提出了更高要求。葛均波时刻铭记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他关注民生、关注热点、结合所长、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数十篇提案,并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呼吁大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在医言医,葛均波最关注的还是医疗卫生改革。2011年,他撰写了《关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提案引起社会热议;2009年,他的信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对高等院校兴办第三产业的看法和建议》被中央统战部采纳。

医保卡的使用关乎千家万户。部分医保定点服务单位为了追求利益,存在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针对“医保卡变身购物卡”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今年葛均波提交《关于规范医保卡个人账户资金使用的建议》,指出当前滥刷医保卡造成的社会危害,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他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的《关于加强监管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建议》、《关于培养青年人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关于行政官员问责制科学化的建议》等提案,也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去年,天津车主许云鹤扶起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元一案,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引起人们对我国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深刻反思及广泛讨论。葛均波就此提交《关于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建议》,对相关法理进行思考分析,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条款,重新界定行人或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分担标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和能源浪费是当前大城市的通病。针对这一情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葛均波撰写了《关于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葛均波热心社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丰富社内活动形式,组织社员活动和研讨会,为学校和上海市的发展献言建策。他注重医学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带领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和中山医院合作创办了《健康促进》科普杂志,为疾病预防和医学知识的科普发挥了重要作用。

……

医者、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葛均波以严谨务实的求索心和使命感,精心打造着人生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