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许多孩子每天上学要通过一条条水流湍急的河,这些河上通常连最简单的小桥都没有。当大城市的孩子们坐着爸爸妈妈的轿车去上学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有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孩子,或踩着水中的石头,或溜着跨江的钢索,或伏在老师的背上,正跋涉在艰难的上学路上……"
今年的全国两年上,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带来了6份提案,其中有一份的题目是《呼吁: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架设安全上学之桥》。提案的开头,茅玉麟委员动情地写出上述这些话。
小桥工程: 满含着多少期待的目光
茅玉麟委员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的小女儿,现任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一职。茅玉麟委员告诉记者,基金会成立20年来一直在做科技奖励项目,去年,基金会工作创新,开始关注西部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涉水上学的问题。
茅玉麟委员说,"涉水上学"问题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广泛存在,有些孩子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山区的很多地方并不需要建设大型的车行桥,一座小小的人行桥,就能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解决孩子们"涉水上学"的问题。
为了解真正的需求,茅玉麟委员多次到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等部门进行走访和调研。去年初,交通部的同志告诉她,正好有一个来自云贵川等地的交通局长培训班在北京举办,邀请她去座谈了解情况。让茅玉麟委员没想到的是,当她一走进这个培训班,就迎来了长时间的掌声。这些来自基层的交通局长们,一个个面部黝黑,衣着朴素。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山区百姓对桥的期盼,每个人的目光中都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一想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我就很激动,也很着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特别重……"说到这里,茅玉麟委员眼圈红了。
在这次与来自基层的交通局长们的交流中,茅玉麟委员了解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小桥的需求量非常大。比如仅在云南普洱市墨江县和四川巴中地区,就需要修建人行桥百余座。
在茅玉麟委员的推动下,2011年9月,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在重庆正式启动"茅以升公益桥"项目,简称为"小桥工程"。目前,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已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麒麟村兴建,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彭水县政府联合共建,预计今年5月初就可建成完工,可解决中小学生1500人、村民4200人过河难问题。第二座"茅以升公益桥"也已启动,地点定在山东省五莲县。
小桥设计: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小桥工程"在为边远贫困地区孩子架设安全上学之桥的同时,还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茅玉麟委员告诉记者,茅以升先生曾提出"先习而后学"的工科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生的教学思想。她始终认为工科教育应该沿着父亲倡导的"先习后学,既习又学,边习边学"的方向前进。结合到"小桥工程",茅玉麟委员考虑到,"小桥"体量小,设计简单,非常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现场实习,使学生们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基于此,在她的建议下,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全部由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和重庆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来设计完成。
"孩子们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勘探地形,光是设计稿就来来回回修改了多次。经基金会桥梁委员会专家反复论证,最终方案到今年春节前才定下来。"茅玉麟委员亲切地把这些大学生称为"孩子们"。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基金会还专门组织参与设计的大学生们到彭水县太原乡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大学生们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与小学生们交朋友,很受欢迎。"孩子们收获也都非常大。让我感动的是,因为我们经费有限。这些参与设计的孩子们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补贴,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和勤工俭学挣来的钱都捐出来,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用来支援小桥建设。"
让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参与设计"小桥工程",这一大胆的做法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和支持。茅玉麟委员介绍说,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这种做法正是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益尝试。
动员全社会力量 搭建助学之桥
令茅玉麟委员欣慰的是,小桥工程不只是修建一座桥而已,它还能延伸出很多积极的意义。这不,茅玉麟委员刚刚从彭水县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茅以升基金会这一善举的推动下,该县已决定出资200万元在今年修建38座便民桥,以满足数万名群众多年来的建桥期盼,让孩子们能安全上学
茅玉麟委员说,通过第一座小桥的建成,基金会也在摸索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比如工程设计施工、资金的使用、人才的培养等等,将来都要做到有章可循。
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资金原因,"小桥工程"还无法大范围开展。茅玉麟委员告诉记者,因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不能面向公众募捐,只能通过有爱心的企业家来捐助。我国的公益事业起步较晚,去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确实影响到人们的捐赠热情。因此,目前基金会的小桥工程也遭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
为了小桥工程能顺利实施,为了不辜负那些期待的目光,从不求人的茅玉麟委员,现在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动员企业家来捐款建桥,虽常常遭到拒绝,但她从不轻言放弃。她说:"因为我们架设的不只是一座桥,而是孩子们的未来。"
一个公益项目的力量终究有限,为尽快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涉水上学'问题,茅玉麟委员建议,在国家财政扶贫款中设立"助学桥"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相应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建造学生安全上学之桥;交通部、住建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安排一定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建造"助学桥";社会公益组织要在全社会开展"助学桥"公益捐赠活动,募集资金。茅玉麟委员还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和热心慈善事业人士,慷慨捐赠,聚沙成塔,用我们的善举托起一座座助学之桥,让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感受到祖国和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