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与震情竞速的九三学社社员


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先后发生了5.7、5.6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常年穿梭在震区、对地震既敏感又熟悉的云南省地震局九三学社支社社员刘学军、蔡绍平、段建新、施伟华等随地震局救援队迅速奔赴救灾一线。

多数人可能对地震工作认识不清,每次地震爆发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更容易令人把责任归咎于地震局的“不作为”。实际上,地震研究与预测学国际上也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刚刚涉足。由于涉及要素复杂多样,至今都没有取得本质突破。而我国的起步基本与国际同步,并不算晚。《地震研究》这本国内著名的学术期刊就是云南省地震局于1978年创办的。

没亲眼见过地震局技术骨干的人无法想象他们的艰辛与忙碌,更感受不到他们常年与大自然博弈而培养出来的乐观与豁达。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他们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或建设测震台,或追踪地震来袭的脚步。难得在地震局办公楼里见到他们时,也是在电脑前分析地震数据,监测台站运转情况。4位社员常年并肩战斗,与其说是同事不如说是战友。支社主委刘学军专业素养突出,每次突发情况都身先士卒,与大家同吃同住,锻造出了强烈的责任意识。

11:19地震发生后,段建新、施伟华率强震监测组于12:30首先出发奔赴彝良。正在昭通市境内金沙江边从事台阵项目工作的蔡绍平也立即向灾区进发。刘学军立即结束休假,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便驱车赶到省地震局,于12:50分率流动地震监测组奔赴彝良。经过数小时的艰难奔波,他们先后于16:05,17:50分和18:30到达灾区。

此时,灾区交通拥挤、余震不断,车辆行进中随时有危险,但他们顾不上休息,不顾危险,立即开展工作。18:20,第一台流动强震仪在重灾区洛泽河镇开始工作;19:25,第一台流动微震仪在彝良地震台开始工作;21:00,第二台流动强震仪在新场乡开始工作。此时天已完全黑了,他们又累又饿,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设在县城的指挥部。

蔡绍平架设地震仪

段建新在维修强震仪

9月8日,测震组兵分3路:一路由蔡绍平带队前往震区南部的龙街架设流动微震仪,一路由刘学军带队前往昭通市昭阳区盘河乡架设流动微震仪,另一路由段建新率强震组分别到龙安乡政府和盘河乡政府架设流动强震仪。施伟华则按指挥部安排前往彝良小草坝和镇雄县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龙街地处重灾区南部,要到达那里必须穿过重灾区,而通往龙街的道路因山体滑坡通行艰难。为了快速、安全完成流动台架设任务,蔡绍平带队试着从发达-海子-树林-龙街老路绕行,5个小时后到达龙街并迅速架设好流动地震仪。回返指挥部途径洛泽河镇路段时,由于余震不断,路段多处滑坡,交通基本瘫痪。等待公路疏通期间,道路一侧山体不时有碎石泥沙滑落,多辆救灾车辆被困道路等待救援,随后的强风更使得恢复通行工作进展缓慢。等待1个多小时后,蔡绍平决定立即返回龙街,依旧从老路绕行。返回途中得知龙街台出现故障,立即前往修复。当日下午,两次较强的余震使得老路路况更加恶劣。随着夜幕降临,路滑、坡陡、弯急外加小雨使得行车难度越来越大,随后的大雾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终于在晚11:30安全回到彝良县城。

刘学军埋设地震计

9月10日,刘学军所带小组在指挥部架设了一套地震监测台网实时波形显示系统后,又参加了宣传组组织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他在活动现场架设了一套地震监测台网实时波形显示系统,用最直观的方式向灾民普及地震知识,讲授实用技能。

一次牵动着全国亿万民众关注的地震灾情,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云南省地震局九三学社社员最寻常的一次经历;而这些,仅仅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