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舒安娜:对农村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进行检查评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市广电局副局长舒安娜说,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十年来,全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持续不断,并成为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重要工作。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减少学校数合计278836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64所。撤点并校后,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农村孩子到城镇上学,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但从目前情况看,撤点并校在某些地区非但没有带来农村教育欣欣向荣景象,反而导致上学难、辍学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有研究显示,缩小城乡教育之间差距的愿望也未实现,反而有进一步拉大之势。从更广阔更深层次的背景上审视,这一公共政策引发了许多问题。

一是由于农村路况差、交通工具落后,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悲剧发生。二是学校集中后,一些中心小学巨型班级里人数多得连课桌椅都摆不开,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来很大难题。三是在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学校资源不够,学生的住宿、吃饭、运动、卫生、安保等条件也都存在短缺问题。几十个学生挤一个房间,学校提供不了午餐,学生自带干粮用柴火热后凑合的现象并不鲜见。四是因住宿学生增加,教职员工承担了大量本该由家长承担的养育教育任务,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年龄太小的孩子住校学习,生活也难以自理。五是教育成本增加,导致出现辍学现象。即使在西部偏远地区,寄宿所导致各类费用的增加额度也在千元以上。六是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漠视了受教育者的权益。

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行“撤点并校”,可以减少办学点、进而减少教育投入,更方便管理学校,并非重在提高教育质量,为乡村学生着想。国务院关于撤点并校的条款被某些地方政府断章取义地引用,从而导致强行撤并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时,把撤并当成了唯一的目的,忽略了政策精髓及实施条件,造成这一公共政策酿成的多方面后果。

撤点并校也有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美国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运动,全美国学区由1961年的364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95个,并在校车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做了充分准备。但仍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合并学校后效果不大,还可能带来坏处。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让办学更加多元化。

反思、总结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情况,建议如下:

1、改变本政策的决策机制,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由政府主导的教育决策,如果只顾政府利益,不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权益,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漠视受教育者权益事件发生。只有给受教育者(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的权力,才能让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2、撤点并校不要“一刀切”,要广泛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不能擅自做主。

3、对已撤点并校的乡镇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对学校的规划不能以地图的直线距离做参考,而要深入实地考察调研,进行实际效果评估,以检验撤点并校是否需要调整,最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