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沈光明:应将川西北地区纳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反映, 四川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尤其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地区,与青海三江源毗邻,是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也是“中华水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长江上游主要支流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等流经这一区域,其经流量占到上游径流量的46.8%。黄河流经该区域后水量增加46%,其中若尔盖湿地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每年注入黄河的水量,枯水期占到上游总水量的40%,丰水期占到26%。而且,这一地区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五大牧区之一,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其生态地位、政治地位与三江源同等重要。

然而,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表明,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一是湿地萎缩、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若尔盖湿地原有大小湖泊300余个,近20多年来已干涸了200余个,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二是草原沙化现象加剧。该地区目前的“三化”草地面积达1.75亿亩,占可利用草地的82.5%,整个川西北地区已无一、二等草地,三等草地也仅占20%左右。大面积的沙趋地正以每年11.6%的速度向沙漠化过渡,已成为我国土地沙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三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程度加剧。近几十年来,川西北地区约5%的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约10—20%的种类也处于濒危境地。四是鼠害快速蔓延。2010年,川西北草地鼠害面积已达4377万亩,并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蔓延。其中,石渠县的鼠害草地面积已占全县可利用草地的97.7%。五是地质灾害频发。汶川地震后,仅阿坝州就新增地质灾害2万余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隐患2318处。据专家预测,若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20年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不仅严重减少和破坏长江、黄河的水量和水质,威胁中、下游生态安全,其引发的沙尘暴还将直接危害临近的成都平原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一旦“中华水塔”缺水,“高原湿地”不湿,成都变“尘都”的推测并非天方夜谭!

无论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还是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角度看问题,把川西北地区纳入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范畴,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都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建议:

一、把川西北地区整体纳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范畴

全面扩大“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范围,将川西北地区及其所属的甘孜、阿坝两个州(包括甘肃相关区域)整体纳入,全面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相应政策,进行同等的政策资金支持,建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大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进而从根本上构筑起长江、黄河上游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将川西北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加以重点支持

建议中央将川西北高原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加以重点支持。把四川川西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和环境监管等生态建设内容全面纳入《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把川西北地区作为全国水电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区,赋予地方政府对水电项目勘测、开发权利,以资源入股参与开发利益分配;纳入国家资源税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资源税从价征收。争取作为碳汇产业优先发展区,推进工业企业碳汇交易,在成都建立碳集中供给交易市场。开展生态保护市场化运行试点;充分利用四川发展人工种草的有利条件,将川西北地区作为全国牧区发展人工种草试验区,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地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牧区进行试点。

三、建立和健全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和健全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加强生态建设、巩固保护成果的治本之策。一是制定《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条例》,由中央财政设立川西北地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科目,建立稳定的生态长效补偿机制。二是建立横向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中下游水电企业,按发电量从价计征生态保护税,统筹安排部分税收用于川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借鉴国内外流域补偿经验,实施水权交易制度,统筹安排部分水权交易收益用于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三是建立川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基金。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发行生态公益彩票、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