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提升软实力 弘扬华夏风 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的文化使者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增强中国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意义非凡。用东方艺术诠释中华主流价值, 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九三学社在行动。

“世界共同拥有的画家”

2011年4月4日,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主持欢迎王林旭和超象艺术展来纽约的盛大酒会,为期14天的超象艺术展赴美国交流活动就此拉开序幕。这期间,艺术展所到之处,犹如刮起一股强劲的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旋风。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的300多件艺术作品被外国美术馆、博物馆、总统府、首相官邸和联合国总部及国际组织陈列或收藏。

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首次访华,王林旭的一幅《沁竹》墨竹画作为国礼赠送给天皇伉俪,轰动东瀛列岛。日本长野株式会社投巨资在日本建造了“王林旭艺术馆”。著名的大安寺、唐昭提寺和药师寺特意为王林旭来访升起了国旗。

1993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会见后,王林旭当场泼墨作画,娴熟的技艺引得尼克松连声称好。江泽民在画上题词“双清高洁”。这幅墨竹现为尼克松图书馆珍藏的唯一一幅中国画家作品。

1994年元旦,外交部选用王林旭的墨竹《双清高节》印制成江泽民主席的贺年片寄给世界各国元首、首脑及国际友人。

1995年,为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王林旭创作了一幅长12米,高1.5米的墨竹巨作《和平万年》。这幅作品在世界画赛上荣获《世界和平奖》,并成为联合国成立50周年庆典的主题艺术作品。同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授予王林旭“联合国世界和平使者”称号。其继任者安南、潘基文都授予王林旭同一称号。

1995年,王林旭在新加坡举办画展期间获得新加坡国会及新加坡国家艺术组织颁发的新时代狮城艺术家金奖,其墨竹作品《年年繁荣 年年好》被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收藏。1996年,王林旭在巴黎法国国民议会举办画展,并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巴黎文化艺术金奖》。1998年,王林旭在日本东京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日本政府授予的《日中文化交流奖赏》。1999年,王林旭获得南非曼德拉国家独立艺术金质奖章。2002年,王林旭在韩国釜山美术馆举办画展,获得釜山市政府颁发的美术家金奖。

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总统访问中国时非常喜欢王林旭为他画的竹子。他对王林旭说,我喜爱竹子,因为竹子有节,四季都能见到它的刚直、虚心、坚贞的风采。俄罗斯应该像你画的竹子一样度过目前的困难。

联合国友好协会理事会主席布朗代表联合国向王林旭(中)颁授世界卓越艺术家奖图左为世界国际儿童救助组织主席卢西向王林旭颁授年度国际人道主义奖。

曼德拉作为南非总统访华时曾问王林旭,你为什么那么钟爱竹子,而且是墨竹?王林旭说,因为世界上黑色是最美丽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曼德拉高兴地说,非洲充满活力,那就是黑色。南非脱离白人统治,也是黑色人种的解放和竹子精神。

王林旭把竹子视为东方文化的根与节。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羽田孜、村山富市、福田赳夫、海部俊树以及一大批文化名流都是王林旭墨竹的爱好者。

王林旭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巨大声誉。他创作的长4米,高1.5米的墨竹巨作,1994年11月28日在香港创下1500万港元的拍卖纪录。

20多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上百次代表中国政府将王林旭的作品选定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贵宾。王林旭的绘画作品至今已进入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扩大了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美国前总统布什称赞王林旭是“世界共同拥有的画家”。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续任王林旭联合国和平使者荣誉时表示:“王林旭教授是联合国称职的和平大使,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美国艺术大师,哈佛大学教授邱基尔博士评价道:“正是这样一位中国画家和他的友爱真诚、以智慧的心灵、奇妙的水墨艺术,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画”。

“你是中国的软实力”

20年前那个冬天,29岁的杨佳彻底失明了。“我必须走出来,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活出尊严,活出力量,活出希望。”

2000年,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考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师从于《软实力》一书的作者、全球化理论权威约瑟夫•奈。令人惊奇的是,仅用1年时间,她就以全院最高分获得哈佛MPA学位。

每次课,老师总留下阅读书目至少500页,同学们都叫苦不迭,感觉时间不够用,对杨佳就更不够了。她必须先通过扫描仪把一页一页资料扫进电脑,之后通过语音软件读出来。这样一折腾,时间全没了,只能靠拼速度。她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语单词,提速到400个,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了调的语速。就这样,杨佳每天学习到凌晨,不但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超出学校规定,比其他同学还多学了3门课程。

杨佳

杨佳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被定为肯尼迪学院的范文。教授“领导艺术课”的是哈佛的顶尖教授、曾在白宫效力于四位总统、克林顿总统的高级顾问大卫•哥根,他给杨佳破例打了哈佛的最高分A+,并为她赠书题字:“Jia,you taught us more.”(佳,你教给了我们更多东西!)

毕业典礼上,当从院长约瑟夫•奈博士手中接过证书时,他对杨佳说:“congr atulations jia, you're Chinese soft power.” (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起立,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以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

杨佳积极参与残疾人事业。她担任中国盲协副主席、北京市盲协副主席;她是前世界盲联理事和文化委员,一直任世盲联妇女委员,并成为亚洲唯一一位女性委员;上世纪90年代末,她积极参与推动制定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国际公约——《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通过此公约;她参与起草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积极推动中国残疾人维护权益与国际的接轨。

2008年冬天,中国政府派杨佳赴纽约,参加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委员。41个选举国参加,要从23名候选人中选出12名委员。杨佳面带微笑用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与各缔约国代表热情问候交谈。角逐无声而又激烈,几轮选举中,她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紧接着中国又当选为任期4年的国家。

2009年2月,杨佳在日内瓦出席委员会首次会议上,用精湛的演讲和勇气赢得了满堂喝彩,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针对联合国目前存在着将中文边缘化的趋势。杨佳据理力争,使中文工作语言的地位得以保留。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第12次联席会议最初规定陈述国家履约报告不得超过30分钟。杨佳在会上提出,中国实行“一国两制”,对这一特殊情况应给予考虑,最终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去年5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授予她校友成就奖,成为中国大陆获得此奖的第一人,杨佳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国会山演讲:让美国人了解中国

2000年5月5日,美国国会山。 H-137房间坐满了议员。一位中国女子走上前台。尽管有些紧张,但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如。

这个女子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冯玉祥将军的孙女冯丹龙。他的父亲是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达,姑姑是早期归国定居的医学专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冯丹龙曾经下过乡、当过护士和电工。1985年从山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她被选送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MBA。学业完成后,她作出了一个极其果断的选择——回到中国。

冯丹龙和母亲

这位将门之女凭借多年奋斗拼搏锻造出的自信和坚韧,成为大连辉瑞中美合资制药有限公司在国内录取的首批高级管理人才。当时,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争论。由于论争的结果关系到美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便找到了供职于辉瑞中国的冯丹龙,希望她赴美游说议员。

演讲中,冯丹龙这样讲述她的经历:中学毕业后插队下农村,当护士、工人,后来考上大学、留美接受MBA教育,后来成为外企高管……她的故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也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和信任。

较之于祖父晚年苦学英语的不易,冯丹龙曾在美国留过学,讲英文对她来说轻而易举。面对一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女子,美国国会的议员提出了不少疑问。

一位对PNTR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议员问:“在中国,上因特网要受限制吧? ”冯丹龙响亮地回答:“我在中国的办公条件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无论是在家中或办公室,都能登录因特网。几周前,我还在北京的办公室中,通过百老汇的站点预订了戏票。”

会场发出一片惊叹声。有人不知道中国有计算机,还有人不相信在中国也能上网。一位议员提出:“你能说出百老汇订票站点的网址吗? ”冯丹龙一字不差地做了回答。

冯丹龙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一改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冯丹龙平实的语言,翔实可信的例证,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议员。她的演讲成为整个活动的热点,为支持美国和中国进入正常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哗——”演讲结束时,会场里响起热烈掌声。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的演讲被几名议员评价为“非常有价值”。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历史给了她延续祖父的呐喊、呼吁维护国家利益的机会。

民乐奇葩在世界艺坛傲然绽放

“清新如西湖朝露滴水、委婉如昭君出塞之歌、空旷如黄土高原月夜、激荡如梁祝相会之心,那是中国的扬琴之音……”

2011年5月4日晚,印度东部大都市加尔各答有200年历史的希腊式建筑市政厅剧场,几百名观众正在欣赏一场中国——印度音乐相结合的演出。此次活动的核心表演者是刘月宁。

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月宁是我国改革招生制度后,77级第一批少年音乐人才,因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1978年拍摄的记录影片《春蕾》中展露才华而名闻海内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和工作的33年中,她用中国扬琴肩负起国家责任,成为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音乐使者。

2010年5月28日刘月宁北京饭店与印度帕蒂尔总统

2011年刘月宁中印首次同台演唱泰戈尔歌曲

2005年,刘月宁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第一位教育部委派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进修,其间,她在匈牙利以及欧洲多所著名音乐学府举办数十场中国音乐讲座。2006年,作为第一位在匈牙利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她邀请匈牙利扬琴大师与她同台献艺。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鲍道•安德拉斯博士在她的音乐会举办前写道:“…但现在令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未来。那是一种超越地理和政治时空的未来,一种可为两国人民历史揭开新的、共同篇章的未来。我想,今天的音乐会将使我们朝着上述目标迈出重要一步。”2008年,李斯特音乐学院成立民间音乐系,匈牙利大扬琴专业在40年后重新开课。同年,刘月宁获得匈牙利罗兰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民乐演奏界的首位哲学博士。2010年,她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国际扬琴领域译著——《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填补了中国对扬琴这件世界性民族乐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扬琴专业教授,乌克兰沃伦民族大学荣誉教授,刘月宁还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乌克兰立谢科国立音乐学院、捷克维瓦诺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2009年,刘月宁以福特基金“亚洲学者”的身份赴印度德里大学音乐系研修印度音乐文化。在印期间,她在克什米尔、加尔格答等地举办个人及与印度扬琴同行和音乐家合作的多场音乐会,把中印两种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印度斯坦报》《印度快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2010年中印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在北京和新德里两地举办的大型庆祝招待会上,刘月宁成为唯一一位中国音乐家代表,与印度音乐家合作,为两国元首等中印各界演绎中印新音乐。2011年,她组织策划由中国对外友协、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加尔各答总领馆等多个中印政府机构共同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中印论坛•“音乐文化分论坛”和当东方与东方相遇“东方之夜”音乐会在加尔格答成功举办,引起印度主流社会和《印度时报》《电讯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同年,与歌词翻译家合作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泰戈尔歌曲精选集》,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翻开崭新的一页。11月,她受邀与印度顶级曼陀林大师U.Shrinvas携手亮相印度南部著名的“NOVEMBER FEST”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首场音乐会“LOTUS”,激发了不少印度观众对扬琴和中国民乐的浓厚兴趣,引起强烈反响。

心中怀揣美好梦想和信念的刘月宁,用美妙的琴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胸怀,在中国民乐的未来发展道路上一路高歌前行。

“ 你所做的工作将改变历史进程”

“考虑到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变革,其未来的政治决策将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中美两国文化走向与新一代领导人的素质将是影响未来之至关重要的因素。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NHI)与中国渊源甚深,欢迎大家今晚前来,共襄盛举,与中国一流的学者张源博士共同探讨中美关系的前景与未来”。

这是2011年11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的一张海报。届时,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张源应邀赴华盛顿参加该研究所主办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为弘扬华夏文化,张源几多走出国门,如今再赴美利坚,力求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之桥。

文化,是张源思考与探索的恒久命题。她的学术专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2009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北京大学陈平原、温儒敏二位教授对这部专著的“思想原典”、“文化中定位的论述”的“创新之处”、“细读功夫”给予高度评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将此书列为“正来学堂”推荐书目,与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赛亚•柏林《扭曲的人性之材》等欧美名著并列,成为该期推荐书目中唯一一部中国学者专著。三联书店将该书推广至香港、台湾与日本等地,目前已得到台湾高校的关注与引用。2010年10月该书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香港《二十一世纪》刊载长篇书评。

张源与前总统布什高级助理在国会(H-329_多数党议长办公室)

近年来,张源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法学家精神”与“贵族民主制”》一文得到了中国驻海外大使馆的关注,资深外交官、文化参赞浦正东由此邀请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主席瑞恩教授会谈,共同探讨未来中美文化交流的可能途径。她还出版哲学、政治学、汉学、文学理论类翻译作品7部,原作多属各学科亟待译介的核心经典著述,这些译作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部分译著与专著一同列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高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课程参考书目。

张源多次应邀参加中美国际学术会议与文化交流活动,与美国各界人士建立了广泛联系,其中包括国会议员、白宫高级工作人员、资深外交官、各大报刊主编主笔、基金会主席、大学院长、以及宗教界人士等,充分利用中美文化交流舞台,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支持中国。

张源努力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得到美国学界普遍认可,2008年入选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NHI)中国学术委员会,受邀为NHI所刊Humanitas(美国重要人文学术刊物)《人文》学刊供稿。2011年起,她担任NHI国际执行委员会成员,主持中美“和谐文化”项目,该项目涉及中美高校及研究院所数十所,成功吸引美国高校谋求与中国高校共同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与校际学术交流平台(师生互派,互修学分),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到吸引世界将中国文化“请出去”, 以此推进中国文化战略思想转型,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1年11月, 在华盛顿特区举办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中,张源做主题发言并即席答记者问,引发与会者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11月4日,应美国前总统布什助理,资深国会议员比尔•维奇特曼之邀赴美国国会,在多数党议长办公室(H-329)与在座议员共同探讨美国当前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性事件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起因,并讨论了从文化、宗教、政策等各方面入手之可能实现解决方案,场面友好而热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主席克莱斯•瑞恩说:“你的成就令我惊异。你的精力、勇气与创造性令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所做的工作将改变历史进程”。

……

追求艺术、创造艺术、表现艺术的同时,用“艺术语言”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表现中国开放进步的形象,传递和平发展合作的共同价值追求,九三学社将持之不懈。(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