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4日晚9时,中铝并购力拓在英国伦敦被力拓董事会正式否决,这场被炒的沸沸扬扬的中国最大海外并购正式宣告失败。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除中铝远涉重洋注资力拓外,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美国著名汽车品牌悍马同样备受关注。实际上,无论是从中移动收购Milli-com到中海油收购Unocal,还是从联想收购IBM部分PC业务到中铝注资全球矿业巨头力拓,众多事实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是很多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其中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国内体制的问题,还存在着商业方面的原因。“走出去”战略是“十六大”提出的重大决策之一。近十年来,我国的“走出去”规模和速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仅用五年就将年度对外直接投资从5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同样的过程,美国用了10年、英国和德国用了15年,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幅接近30倍。应对经济危机,不仅需要开拓国内市场,更需要稳定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效节约利用国内资源,更要充分开拓国际资源。因此,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战略性研究。深入研究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走出去的经验、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去的教训以及后期调整战略思维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经验教训,立足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把握全球格局重构时机,及时调整战略布局;统筹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和产能结构,在多情景分析的基础上,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调发展,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走出去战略目标、思路、路径、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积累与共享。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走出去的基础,前瞻性地加强对重点地区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文化背景、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市场准入、技术门槛等情报的收集整理,利用多渠道把握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商业实践的本土知识,尽可能减少因文化差异、劳资差异、管理差异、技术差异等带来的不适应与被动;整合人才资源,联合中外大学和专业机构培育一支高效专业的海外并购团队;要大胆引进海外人才,善于使用国际化人才,借助国际中介机构弥补人才资源的不足。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完善部际协调机制,简化行政审核程序,建立信息平台、投资促进平台、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机制和东道国的沟通机制,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向、领域;加大对中国品牌的宣传力度,建立世界性的名牌;强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加强跨国经营人才培训、出入境手续简化、信用担保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服务;制定公正、规范的程序,将庞大的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本;激励企业在消化、吸收购得资产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实力,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行的投资保护和救助机制,帮助我国企业和海外从业人员规避风险。
四、避免好大喜功,树立中国形象。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对外扩张,切忌贪大求快、不切实际的制造轰动效应;把握宣传口径,要更多宣传多赢、共赢,避免刺激他国政客和民众;根据走出去需求,建立政府和民间相协调的游说模式,进行合法游说;加强走出去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树立和平发展的形象。
五、走出去的主体要多元化。大中小企业、国有民营企业要携手并进,尤其是在海外资源类、技术类并购时,应充分发挥国有与民营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实力雄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同时,充分发挥港澳中资企业的窗口作用,变通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六、走出去的目标要多元化。拓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性行业,在注重资源的同时,加大农林牧渔业的对外投资;在注重技术的同时,加大与国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在注重如媒体文化、商标品牌、营销网络等优秀的无形资产收购的同时,加大对技术含量较高、人才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各种外包性服务业市场的开拓。考虑到某些行业的敏感性,走出去方式要直接、间接、隐蔽、迂回等手段并行。
七、走出去的目的地要多元化。由于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一般制度完善、文化深厚、实力雄厚,进行海外并购多会受到各方限制,而像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地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需要,愿意引进外资,且伴有优惠政策,因而机会更多,在加大对发达地区海外并购的同时,要结合产能调整,进一步加大与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