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重庆市副市长谢小军,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邱道持说,自去年底,中央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遏制投机炒作和房价过快上涨以来,这些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尽管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已经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调控住宅市场投资型购房是十分必要的。
一、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1、保障性住房需求增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保障性住房需求日益增长。以重庆市为例,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到2020年重庆主城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住房需求总规模35000万m2(人均35 m2)。尚需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4000万m2。其中,新增公共租赁房2000万m2。但由于经济社会底子薄,区县政府负债重,建设保障性住房压力大,财力、用地保障难,在主城区存在着“有地出让搞开发,无地建设保障房”的现象。
2、投资性购房比例提高。相关地产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投资性购房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时,人们在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投资性购房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人均GDP早已经超过3000美元的标准。另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2500万个家庭参与投资性购房,按每个家庭购买30万元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0亿元。随着家庭可支配财产的增多,使得住宅市场投资型购房的规模逐年增长、比重逐年提高,各地市民参与投资性购房的消费需求越大,投资性购房已成为广大市民住房消费的重要选择而住宅市场投资型购房的恶性膨胀必然造成住宅市场有效需求虚假放大,将加剧住房保障压力。
3、房价持续性上涨快。目前国外的热钱流入与本地投机资本遥相呼应,推动房价疯长,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主导因素,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上涨必将削弱广大市民的购房能力,加大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压力。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主城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上涨1.0个百分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将放大到2.2个百分点。
二、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1、科学制定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目标。住房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针对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主城区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建议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是通过提供各类保障性住房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二是通过市场购买普通商品房来解决中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政府要在增加有效供给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防止热钱炒高房价。努力把主城区双职工家庭房价收入比控制在6.5左右;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满足高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和投资性购房需求。
2、完善房地产发展规划。各地必须通过完善房地产发展规划,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房地产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定时期房地产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统筹安排,是引导、调控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编制房地产发展规划必须立足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科学认识,防范住宅市场投资型购房推动房价的疯长,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着力克服地方建设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倾向,着力管好房地产市场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入市资金规模是决定住宅市场销量和价格的关键因素。2009年全国信贷规模达到了9.5万亿元,相当于过去四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其中有4万亿进入楼市,推高房价、谋取利润、引导了房地产市场由消费型向投资型转换。房贷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不仅助长了楼市泡沫的形成,而且埋下了金融隐患。因此,当住宅市场投资型购房恶性膨胀时,政府要着力管好房地产市场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