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大力开发滨海盐碱旱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制定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但是耕地面积是有限的,而一些比较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等还在不断地和粮食争地。

我国北部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滨海地带和岛屿沿岸,广泛分布着各种盐碱地,如若能改善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能,就可能使其成为耕地。而棉花属于耐盐能力较强的一类作物,有盐碱地 “先锋作物”的称号,属于直根系,根系发达,根深可达地下2米以上,可尽可能多的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属于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的高抗逆性农作物。在盐度0.3%以下的土壤中,棉花均可正常出苗、生长发育。而小麦、玉米等作物,在土壤含盐量到0.1%时,就有受抑制的表现。因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把眼光投向了这片盐碱地,在盐碱地的棉花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及工程改造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有效进展。

一、开发滨海盐碱旱地发展棉花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对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基本现实,既要不断满足全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又要保证棉花等的有效供应,必须找到新路子。据调查,各地的滨海盐碱旱地长期以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上靠天吃饭,收成差、收益低。相对粮食作物,棉花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是典型的先锋作物,而且这些盐碱旱地地区雨热同期,秋高气爽,土壤富钾,具有生产优质棉的生态条件,比较优势明显,如果将其改种棉花,可以取得较好的收成。开发利用滨海盐碱旱地发展棉花生产,向滨海盐碱旱地要棉花,一是可腾出高水肥耕地用来种植小麦、玉米,有利于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可腾出高水肥耕地种植蔬菜、水果等作物,有利于发展蔬菜生产,优化种植结构。因此开发利用滨海盐碱旱地发展棉花生产,对缓解粮棉争地、粮菜争地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滨海盐碱旱地棉花种植技术科研进展情况

近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连年下滑,探索稳定棉花生产新途径成为必然选择。而在滨海盐碱旱地种植棉花正是许多单位的专家、学者的首选。因此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大等单位在盐碱地的棉花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及工程改造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有效进展。在品种方面,选育和筛选出了适宜盐碱地种植棉花新品种(系),河北确定了沧杂0701、沧棉198、冀棉958、冀棉169,山东确定了鲁棉研17、鲁棉研21、鲁536、中棉所45和鲁棉研18等几个适宜盐碱地种植棉花新品种等,同时各地正在培育的转耐盐基因棉花新品系在区试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盐性和丰产性。在配套栽培技术方面,沧州市农科院研究提出的滨海盐碱旱地现代化植棉技术体系走在了前列,通过地膜抑盐、微沟集雨压盐、沟播避盐、播期躲盐、品种耐盐、滴灌驱盐和重度盐碱地咸水结冰洗盐等技术集成,成功解决了盐碱旱地植棉保苗技术问题,为盐碱旱地发展棉花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滨海盐碱旱地植棉技术推广示范效果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滨海盐碱旱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低而不稳,两季亩产只有200—300公斤,亩收益只有500元左右。2007—2009年,沧州市农科院在海兴农场建设1700亩滨海盐碱旱地现代化植棉技术体系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达到了200公斤,亩效益在1000元以上。2010年,在南大港农场推广面积5000亩,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亩效益在1200元以上,植棉比较效益明显。

四、发展滨海盐碱旱地棉花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目前开发利用滨海盐碱旱地发展棉花生产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在认识上,充分开发利用滨海盐碱旱地资源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共识。二是在科研投入上各级政府既没有资金投入,也没有项目扶持,基本靠地方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自发地进行示范和试验。三是基本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专项资金支持。比如专用农机具的配套。目前,适用于滨海盐碱旱地开发应用的集点水、播种、喷药和铺膜为一体的配套农机具日播种面积30亩,每300亩棉田需配置一台,每台4000元。再比如节水设施,重点是组装膜下滴灌设备,管道集成安装,每亩需投资1500元,一次投资,多年使用。其中永久性管道集成安装费每亩1300元,薄膜滴管每亩需200元。还有盐碱地工程改良。主要是挖3.5×3m淋盐集雨沟、修建50m宽的台田、平整土地等,每亩需一次性投资400元。这些投资都比较大,不是单个的农民和农业部门、科研单位所能承受的,因此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四是基本种植技术已经成熟,但是配套的其他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开展更深入地技术研究。

五、建议

发展滨海盐碱旱地棉花生产,不与粮食争地,发展新棉区,实现棉花生产的战略东移;工作重点应该是,轻度盐碱地搞推广,中度盐碱地搞示范,重度盐碱地搞试验。主要措施及建议如下:

1.各省建立滨海棉花实验站。广泛吸收省内外棉花科研、教学、生产、农机、土肥、水利等方面专家开展滨海盐碱旱地技术推广与创新。一是推广滨海盐碱旱地现代化植棉技术;二是研究探索以中度及重度盐碱旱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构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省工简化栽培体系。

2.增加投入,加快盐碱旱地开发利用。采取农艺措施、农机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对新棉区盐碱旱地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是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棉机械、节水浇灌等环节给予补贴,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种植习惯,推广先进植棉技术,促进棉农增收。

3.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各省滨海盐碱地区,人少地多,适宜发展规模经营,应鼓励大户承包土地发展棉花生产。应研究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大户承包经营,实现滨海盐碱地棉花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从而吸引民间投入,有利于滨海盐碱旱地的快速开发利用。

总之,充分利用我国滨海盐碱旱地面积较大的优势,积极推广滨海盐碱旱地植面技术研究成果,大力发展滨海盐碱旱地棉花生产,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