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闵乃本顾问:立足前沿 发展前沿


 

在物理学的前沿地带,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创造性的设想。他带领的团队坚持不懈19年,完成了这个设想的理论建设,进行了完美论证和实验。这一成果,为当代激光技术展示了新的应用前景,也开拓了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的新领域。

闵乃本认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发展当代前沿的过程中才能创新。这不能功利,不能急于求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他说,“我们这个获奖课题的设想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所继承。”1962年,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Bloembergen提出了准位相匹配理论。上世纪70年代末,在南京大学物理系 冯端 教授带领下,闵乃本等成功验证了这一理论。闵乃本由此意识到,这类微结构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于是萌生了发展和建立一套有关该类材料的系统理论并探索其应用前景的设想。

1984年,科学家发现了物质的一种新形态——准晶。1986年,闵乃本考虑提出介电体超晶格的概念时,诞生了一个设想:“是否可将准晶结构引入到介电体超晶格中,构建准周期超晶格?”经过2至3年的探索,闵乃本和他的学生朱永元等建立了准周期超晶格的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有可能将一种颜色激光同时转换成三四种颜色的激光!”

作为新领域的先行者,课题组在整个物理学界孤独了10年!1996年制备出了同时能出二种颜色激光的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并成功地用漂亮的实验验证了他们建立的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这项成果惊动了世界,入选科技部1998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闵乃本课题组经过近20年的努力,使国际上同行科学家逐渐关注介电体超晶格的应用前景。由于随后美国斯坦福大学一批科学家的介入,更使这一冷门领域逐渐走向热门。

闵乃本认为,一个学术群体的发展,不是随意招一批有潜质的人、添一批设备就可成就,而是一个包括学科知识、实验技能、研究成果等不断积淀的过程,还包括学术传统、学术氛围、科学精神的传承。

1984年,中央决定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当时,闵乃本49岁。

他意识到,自己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已过,完成学术设想,需要一支理工相结合、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

当年,朱永元跟闵乃本读研。他说, 先生指导学生的方式是一起讨论,提问切中要害,常常让学生回答不了,却让人受到启发,向更深的地方钻研;祝世宁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读研时每当发表论文, 先生总把学生名字放前面。当学生成为合作者后,闵乃本倾力帮助他们走出国门,拓宽视野。课题组的每位成员,都在工作两三年取得一些成就后,以专家身份赴欧美最有名的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形成国际视野。

闵乃本院士说责任:科学需要自由的探索精神,而科学家却肩负着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南大校长陈骏说,做基础研究仅凭兴趣探索,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中止。我们的项目,研究过程其实分成两段:前十年完全是一种自由式探索,基本理论建立了;在后来的十年里,把基本理论的突破变成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从事新材料研究、原始器件开发,这样,重大影响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