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近日在武汉调研“数字城市规划”说,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据估计,未来20年将有大约4亿人口进入城镇,60%~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膨胀、土地、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寻求现代化手段来有效解决。数字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有效增强现代城市竞争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政府管理城市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对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数字城市规划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数字城市理论尚不健全,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开发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公共投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各个城市的实践探索还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纷纷建设了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各自为阵,最终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从而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也相对滞后、缺乏统一标准, 数据格式各异, 给社会化的数据共享、交换带来极大不便。二是数字城市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规划编制单位大都以项目为核心,对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也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作支撑,缺少长期规划和系统建设,创新性不足。三是对数字城市规划的应用大多处于在信息管理阶段, 缺乏对规划信息流、服务支撑、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基础平台不规范、不兼容,不能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信息技术对规划编制、审批与监督的支持作用。四是投资单一,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数字城市的前期投人较大, 加上日后的养护费用, 应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资金就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目前数字城市的投人十分有限, 投资不足已经影响到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建议:
1、加强政府领导。制定数字城市规划发展长远规划和总体建设方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加强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建立健全有利于数字城市规划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兼容性强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健全系统与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和认证制度。
2、加强技术支撑研究。加大核心技术的科技投入,加强数字城市规划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完善和建立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服务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结合地区、行业的特点,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储备。
3、统筹开发利用城市规划信息数据。把服务作为数字城市规划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共享平台建设,合理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度,加强技术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规划的综合效益。
4、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加大公共投资,建立投资、维护和应用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全社会的协力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