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九三学社中央原顾问、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颁发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另有吴河勇等46名九三学社社员参与完成的39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师昌绪代表获奖人员在大会上发言。
师昌绪在发言中说,中央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央领导同志向获奖人员代表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关怀。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冲破重重阻力,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美国回到祖国,被分配到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我和同事们一起,艰苦探索,顽强拼搏,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早于英国和前苏联,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片铸造空心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并大量装配航空发动机,满足了我国自行研制歼击机的需要。我们首创低偏析合金技术,发展出一系列高温合金和高合金钢,广泛应用于各类航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为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多次主持编制我国新材料发展规划,积极为我国科技改革创新提出政策建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材料科学在资源有效利用、节能减排,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贡献巨大。他说,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科技战线上的老兵,我愿与全体科技工作者一道,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将自己的专长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在另外获奖的46名社员中,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社员吴河勇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天津大学裴毅强(第2完成人)的“柴油机混合率与化学反应率协同控制技术及应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李彦(第2完成人)的“新型环保复混肥和有机肥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吉林大学王应吉(第3完成人)的“地下水核磁共振探测与波场联合成像关键技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屈建军(第4完成人)的“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济南大学周宗辉(第5完成人)的“硫铝酸钡(锶)钙基特种水泥的制备技术及海工工程应用”、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振华(第6完成人)的“黄麻纤维精细化与纺织染整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同济大学陈闳中(第2完成人)的“基于虚拟超市技术的大规模网络资源管理及其应用”等7名社员参与完成的7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杨丽(第3完成人)和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吴政卿(第8完成人)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张俊华(第5完成人)的“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第1完成人)和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徐大勇(第7完成人)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江苏省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游庆仲(第2完成人)的“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等6名社员参与完成的4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四清(第7完成人)的“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河南工业大学谷克仁(第1完成人)的“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钱斌(第9完成人)的“大型PTA生产关键技术-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周志春(第8完成人)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朱锦茹(第10完成人)的“东南部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彭承宏(第2完成人)的“多模式部分肝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郑州大学韩菊红(第10完成人)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江西西林科实业公司夏剑辉(第2完成人)的“高效汽油抗爆剂MMT的开发及应用”、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一敏(第1完成人)和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陈奎生(第7完成人)的“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广西稻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卢宏琮(第10完成人)的“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张益(第4完成人)的“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山东大学李辉平(第4完成人)的“快速热循环高光注塑成型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第1完成人)和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翟晓巧(第2完成人)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滕步刚(第8完成人)的“轻量化整体构件内高压成形技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杨武云(第1完成人)的“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系列品种选育推广”、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王智彪(第1完成人)的“三种妇科常见疾病超声治疗技术的研发及临床推广应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童坦君(第3完成人)的“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创建和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第1完成人)的“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设计分院周伟(第6完成人)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昌华(第7完成人)及李汉益(第10完成人)的“西部低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李汉文(第7完成人)的“矽卡岩型极低品位难选多金属共伴生矿高效综合回收新技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第7完成人)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魏孝义(第5完成人)的“鱼藤酮生物农药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集成”、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第2完成人)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东华大学顾洪波(第6完成人)的“簇绒地毯织机系列成套装备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归绥琪(第6完成人)的“肾阳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应用”、北京林业大学李俊清(第4完成人)的“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第4完成人)的“大洋金枪鱼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第1完成人)“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等32名社员参与的2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统计,此次获奖的46名九三学社社员共分布在全国19个省。其中,北京7名,上海、河南各6名,山东4名,江苏、浙江各3名,广东、湖北、云南、黑龙江各2名,甘肃、广西、吉林、江西、辽宁、陕西、四川、天津、重庆各1名。
据悉,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27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239项;5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侯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