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甲骨学、古文字学及中国上古史研究。】
甲骨文,这种3千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熟的中国汉字,对它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甲骨学。甲骨文自1899年被认识起直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正因为它具有的珍贵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甲骨文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在甲骨学研究过程中,“四堂一宣”(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胡厚宣)这五位大师的研究特别精深。其中,胡厚宣50年代初就加入了九三学社。他的弟子,九三学社社员、历史学家宋镇豪,为甲骨学研究传承所做的贡献,可圈可点,超凡卓越。
走进甲骨学
江南形胜,姑苏自古繁华。宋镇豪1949年1月出生于苏州。少年时代不期然浸染了吴门传统文化的学养,曾师从巷中硕儒章氏学《说文》、音韵、诗词格律,尝试写绝句律诗之类,尤对古文字有一种特别爱好;又从文坛贤达林伯希、张寒月、钱荣初等,习法书,临旧帖,治古印,点缀山水花鸟画。闲暇时总要逛逛苏州文育山房书店,用零用钱买些旧籍。因不合时流,被同学嘻称为“古董”。
“文革”前,宋镇豪考到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就学,1966年“文革”爆发,到处破“四旧”,校园里焚烧旧书,一片狼籍。他不忍心看那些书入火海,冒着招来厄运的危险,偷偷把一本蓝绢面的线装书揣进怀里。这是一部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他从此啃上了3千年前的甲骨文。这本书伴随他度过了动乱的十年,成为他与甲骨文结下不解之缘的导航书。
“文革’中1972年局面稍宽,书禁有懈,学校闹革命仍不能复课,他待在故乡苏州,从允许开张的旧书店买到不少文物、考古书刊,其中有《甲骨文编》、《陶斋吉金录》、《春秋左氏传》、《诗经》、《文选》等。这期间,吴中宿儒尤墨君转让给他仿宋影印藤花榭版《说文解字》,以及《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文献通考》等线装书。因为无事,竟把《甲骨文编》、《说文解字》通抄了一遍,把前四史点读一通。他还摹集建国以来青铜彝铭,借抄过许多书,如陈梦家《六国纪年》、胡厚宣《殷墟发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胡光炜《说文古文考》、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蝇头小字,一一装订成册,摩挲翻读,自觉乐在其中。这对他以后的治学,受益莫大。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考,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师从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毕业后他进入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主要从事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中国上古史研究。
研究生院始建之时,条件艰苦,借住在北师大办学。宋镇豪蜗居在5人的宿舍,每天早起晚归,奔走于图书馆与资料室之间。正是在坚定的信念引导下,步入甲骨学研究的神圣殿堂。
领军甲骨学
30多年来,宋镇豪先后主持院所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独著9种,合著11种,论文139篇,编集论文集等12种,译文9篇。
1999年,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里面包含了大约16个国家的3000多位学者写的有关甲骨文和甲骨学方面的文章或专著,文章总数超过13000篇,被评为“极具学术价值的工具书”,为学者检索利用甲骨文献提供了极大方便。2001年他主编《甲骨文献集成》共40大册,按原版原貌存真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年中包括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美、加拿大、英、法、德、瑞典、瑞士、俄、澳、韩等国家或地区近千位学者的各种语种的甲骨学研究论著计2470多种,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齐整的学术资料。此书在中国文物报社举办的20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评选中被评为2001年度10种全国文博考古最佳图书。
2001年宋镇豪等与台湾史语所101岁考古学家石璋如合影
2001年宋镇豪在台北拜访法国甲骨学者雷焕章
宋镇豪还著有《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卷》、《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文字》等专著。他考释出甲骨文字20多个,阐释了先秦史诸多问题。《中国法书全集—先秦秦汉卷》,以系统集萃和介绍先秦秦汉时期软笔书法作品115批288帧,一律为彩色图版,兼及同时期其他硬笔即书刻作品。该书紧密结合古文字、古文献学研究与考古发现的最新进展,深入揭示中国早期书法演进的脉络,在中国法书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历史所甲骨学的大型学术资料文库建设的过程中,他将常年及从海外访问讲学期间搜集购得的大量珍贵甲骨学资料,都无私贡献给了历史所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学术资料的完备性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过去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学者们有种说法叫做“言必称三代”(夏、商、周)。但如果真正要讲三代的话,还是要说“言必称殷商”,再说得精确一点,就是“言必称甲骨”。目前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引起国外甲骨学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宋镇豪无疑成为了国际甲骨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甲骨学研究这个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动着国内外研究的进程和方向。
“拉长中国古史”
1999年,宋镇豪任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开始主持全方位大型多卷本《商代史》的著述工作。商代距今三千多年,传世文献寥寥。即便2000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慨叹“文献不足征”。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尽管被视为信史,然而只是篇小文,区区2868字,很不成系统。20世纪20年代以来,疑古之风盛行,大批先秦时代的文献受到质疑。1921年1月28日胡适致顾颉刚一封信,说:“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为“拉长”中国古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商代史课题组成员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商代史的重建一直滞后。商代史的重建,海内外学界呼声不断,但由于此项工作属于“新学问”、“新建设”,重建工作十分艰巨。
世纪之交,甲骨学百年之际,大型商代史的撰述由先生提上日程。该项目先后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宋镇豪带领下,历经8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2007年稿成。该书以重建商代史为目标,最终著成商代史论纲、《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社会与国家、商代都邑、经济与科技、社会生活与礼俗、宗教祭祀、战争与军制、地理与方国、殷遗与殷鉴共11卷。总字数700多万字,是一部具有原创性和集大成的断代史著。
《商代史》注重研究领域的开拓,填补了商断代史著述的空白;突破了传统断代史著的体例模式,重视著述的可行性,多层面多视角勾勒复杂纷纭、生动具体的商代历史表像,总结其社会内在特征和时代演进规律;体现多学科性和后续发展性,集结众家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科最前沿一线的起点与高层位上完成著述工作,以引领21世纪商代史研究继续向纵深领域展开。
《商代史》是商代历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也是中国古史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历史所启动两大国家级项目,其一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由宋镇豪执笔《夏商社会生活史》。1994年宋镇豪交出了这本沉甸甸的40多万字的著作。此书依据文献、甲骨文金文资料和考古资料,系统阐述了夏商时期环境生态、邑聚居宅、人口结构、婚丧礼俗、亲族组织、经济状况、道路交通、饮食服饰、疾病医疗、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出版后海内外学界反响很好,先后两次再版,获得历史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随即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直到现在,这本书还是各大高校历史系和考古系学生的必读书。几年前他又有增订,由初版本41万字扩写为112万字,也可以说是一部新著。
探求规律 融会贯通
一位著名学者指出,在如此浮躁的当代,宋镇豪同志能一如既往,坚持几十年踏踏实实研究夏商,令人叹服。
宋镇豪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史,不是单单去罗列和汇编一长串资料,或仅仅静止地累计一些庞杂的过时知识,而应致力于启动现代思维认识的睿智,会通多学科研究中的有效手段,以系统工程的经纬意识,考察夏商周生活的内涵外延,归纳其嬗变之迹,探求其演化之途,总结其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再构学术建设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教育功能。历史教育的功能不在于过誉历史,浓妆重抹历史的“灿烂”之章,以满足得到盲目骄傲和廉价的颂歌,而是要以现代意识洞悉历史的底蕴,提高历史的纵深感,以造成新一代的人格。毫无疑问,回头了解早已消失的夏商社会,是在用深沉的历史感知和当代认识尺度,冷静审查中国社会已翻过的旧章,不致误入妄自尊大和妄自菲簿,这对于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提高国民素质,阐扬中国在世界之林的形象,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2009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所访问
2009与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所波波娃所长合影
夏商时代,由于史料匮乏,要勾勒出当时社会生活方面的状况,确实很不容易。宋镇豪在充分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相机调整和发挥历史学研究的固有机制,注意体例组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当前夏代之前的史前社会考古学研究相当活跃,商代考古学材料也极为丰富,惟介于两只之间的夏代是个薄弱环节。夏代社会生活史启动晚迟,空白较多。宋镇豪注意到中国古代人文历史发展有其嬗变上的整体性和内在贯通性,在研究中可藉解析史前和商代两端,对夏代进行跳跃式的类比分析,这是大跨度的历史纵向联系法。同时,他也注意夏商两代质与量的变化所在,运用小跨度的历史纵向比较法。宋镇豪的《夏商社会生活史》在写作体例上或分而述之,或合而比之,突出了这一特点。
绝学不能绝
甲骨学曾被视为“绝学”。宋镇豪认为,是不是绝学,关键是看有没有后继人才。
2010重庆三峡博物馆鉴定甲骨文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带头人,宋镇豪一直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强调在重大课题的实施中,“出精品,出人才”。近年来,他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科的年轻人取得学习和锻炼机会,鼓励大家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切磋交流。他还请历史所齐文心研究员专门面授手教大家椎拓甲骨技术,使室里每个年轻人都掌握了这门传统技能。他又亲自主持指导先秦史料研读班,对每期的研读内容展开讨论。他倡导多学科交叉,进行复合型研究。2009年他的新著《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卷•先秦秦汉》,在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等方面综合考察,为年轻人树立了范例。室里的年轻人,有的甲骨文见长,有的金文见长,有的考古见长,有的文献见长,还有的史学理论见长,宋镇豪能够发挥各自专精的同时,对各人的薄弱面予以扶强,奖掖提携后学。在宽松向上的氛围里,室里的中青年陆续出版了一些在学术界有影响的著作。此外,为便于学术成果的刊布交流,他还推动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甲骨文与殷商史》复刊,2008年推出新一辑。
在他的鼎力推动下,中国社科院把甲骨学列为重点扶持学科,启动了“扶持绝学”这个项目。甲骨学在全球各地都有研究者,并且研究内容广泛丰富。宋镇豪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甲骨学文献出版或是甲骨学课题研究,带动甲骨学人才的培养,推动甲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发展。
尽心履职
宋镇豪1987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 2008年,他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政协委员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体现着自己所代表的界别和群众的意愿。宋镇豪把她看成荣誉,更视为使命和责任。多年来,他在埋头书斋的同时,认真履行应尽之职。他以真诚坦荡、无私无畏的精神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分忧,为民抒困,体察国情民意,先后提交关于加大全国七大水系及重点湖泊水污染治理,关于展开全国稀土资源开采对环境生态、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影响的全面调查的提议,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关注弱势少数民族,建议将湖南芷江抗战胜利受降旧址和云南保山腾冲国殇墓园定为中华民族复兴教育基地,关于设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的提案,并大力呼吁专项整治全国盗墓猖獗势力等,得到社会极大反响,一些提案已经引起政府部门重视。
2010年全国“两会”上,“十万盗墓大军形成产业化”这一话题引起网友的热切关注。宋镇豪强烈呼吁司法手段要真正做到有效遏制文物流失。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盗墓之风愈刮愈甚的现状,他建议,各级部门合力共管,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多强调珍视留存在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呼吁大家共同保护文物。
针对人们现在对作为文化意义上的汉字兴趣越来越浓的现象,宋镇豪指出,古老的甲骨文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古文字因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汉字的影响力无需赘言。中国南北方言差异很大,用方言可能无法交流,但我们把字写在纸上,不需任何解释就能交流,这是一种文化向心力。其实我们看到甲骨文的一个字,看它的字形,就能体会到那种一以贯之的历史延续,能感受到几千年来文脉的贯通,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曾经四次赴台、并在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的宋镇豪有关“从历史角度看分裂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说,“有必要对‘台湾主体意识’和‘台独’做出区分,那些有台湾主体意识的民进党员,大陆要注意加强对其的统战工作。台湾人过去受了不少苦,尤其在经历过日本人及早期国民党的高压统治之后,他们对自己的土地产生眷恋,再加上台湾人对大陆不了解,所以增加对统一的忧虑。针对陈水扁推动去中国化,宋镇豪说,从历史角度看,分裂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过去唐宋元明清都有搞分裂活动的,有几人成功?台湾是分不出去的,这不成问题。”
……
言辞剀切,历史学家的强烈爱国心,跃然纸上。
目前,宋镇豪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甲骨文合集三编》的编著工作。课题计划至2014年底完成辑集《合集》与《合补》漏收的旧著旧拓殷墟甲骨文,以及汇编《合集》问世后散见各处的甲骨文,补收补拓部分私家所藏甲骨文,提供一部材料详尽能反映当今学术前沿水准的高档次大型甲骨著录集,将尽可能体现甲骨学研究的新认知,全面充分体现百年来甲骨学与甲骨文字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成果。
同时,宋镇豪还想通过编著《甲骨文合集三编》,培养出一批甲骨学人才,让他们成为行家里手。
一介布衣宋镇豪,安于平静的书斋,朴实、谦恭,为了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发展,执著探索,默默耕耘……(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