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我最想强调的是团队贡献”


 

闵乃本是个谦和的人。即使是在人民大会堂庄严的领奖台上,他质朴的外表和笃实的谈吐也令人感觉不出这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物理学家有丝毫骄矜。

2月27日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洋溢浓浓的春意。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今天揭晓,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发给了以闵乃本为首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5位教授。一批潜心研究了多年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本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最大亮点。闵乃本,十几年来潜心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不断追求和创新,以他在晶体物理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当之无愧地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

1955年,闵乃本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闵乃本闯入了当时在国内尚是空白的晶体缺陷领域。他与同事们一起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轰击仪,成功地制备了难熔金属单晶体,获得国家科技产品二等奖。到1965年,他在晶体缺陷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前沿。

当今世界,微电子产业日趋完善,光电子产业正在崛起,并迅速地改变人类的生活面貌。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发明和发现正是这场变革的关键。从上世纪70年代起,闵乃本开始了对晶体生长的研究。从80年代初开始,闵乃本一头扎进对晶体微结构与性能的研究,并获重大突破。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微米超晶格的概念,并发现了一系列微米超晶格的光学、非线性光学和声学效应。尔后,他建立起了一整套周期、准周期微米超晶格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并进行实验演示,开拓了通过固体微结构来研制新材料、新器件的道路。由于这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基本理论的建立、基本效应与应用的揭示,以及介电体超晶格制备技术的发展,闵乃本在光电子学和声电子学领域开拓了一条通过人工调制和控制介电体微结构来发展新材料与新器件的道路。基于上述贡献,闵乃本于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物理奖;于1999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物理奖;其中关于发现了铁电畴的自发极化决定于生长层中的溶质浓度梯度的论文(J.Materials Science 17(1982)1663)于2000年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经典论文奖;关于一维人工准晶研究被“863”高技术新材料专家委员会评为1997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被科技部评为199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之一;离子型声子晶体研究被教育部评为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成果,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被中国科学院主持编写的《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选为1999年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闵乃本的研究团队有3篇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闵乃本以他科学的贡献使我国在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的激烈国际竞争中确立了优势地位。

两会前夕,闵乃本回顾了20年来经历的艰难曲折,深情地袒露了成功宝典。

“对于这样一个成功,我最想强调的是团队贡献”。

 “这个项目从1986年做到2005年,经历了19年时间。这19年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我们得奖的5个人能够完成的,还有很多人,他们也花了很多心血。对于这样一个成功,我最想强调的是团队贡献。”闵乃本总是不断地提起一起合作的几位教授的名字,并一直在强调“团队”这个概念。

 要建立一个协作团结的团队,闵乃本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为把培养的学生留在研究团队里,闵乃本特别注重学生的工作。“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工作,在成果表达方面,比如署名,他们就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集体,增加凝聚力。”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出国热。国内高校的工资与国外相差几十倍,科研条件也跟国外不能比。但闵乃本一直鼓励研究者走出去,“我提倡学生留下来工作两三年,然后以专家身份出去,到国外有名的研究组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这样能使团队思想活跃”。在闵乃本的研究组里,几乎每个人都在欧美等国待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国内继续坐冷板凳的经历。

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研究条件?闵乃本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提携后人,以他质朴真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风范,把一群合作者紧紧地凝聚自己周围。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面对着潮水般涌来的荣誉,闵乃本始终冷静达观。1983年他荣获美国黑格斯飞弹公司给物理学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的“大力士神”奖,当主持人宣布奖项时,闵乃本坐在一个不引人瞩目的角落,没有丝毫张扬;1987年国际矿物晶体生长委员会主席、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院砂川一郎教授一再要求授予闵乃本为该校的荣誉博士,几次被闵乃本婉拒。在人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在使无数人为之发狂的荣誉、地位、金钱、享受面前,闵乃本是那样超然物外。

为了让研究者安心科研,闵乃本想方设法根据研究者的工作成果,为他们争取奖励。在一次由南京开往北京的火车上,闵乃本偶遇了一位企业家。经过一番攀谈之后,这位企业家拿出一笔资金作为研究组的奖研金,获得奖研金的研究人员,每个月能得到1000元的资助,这对当时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谓雪中送炭。而当时闵乃本自己只拿4、5百元的工资。

在他的带动下,研究组同志们的淡泊功利,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陆延青 教授在国外的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工作了五六年,带回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谈到自己回国的理由时他说:“ 老师在团队建设时注重理工融合的拓展。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有段时间去了美国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实际研究开发生产工作。我之所以回国,很大的因素是受到 老师的个人魅力影响。”

 1992年,闵乃本在香港作学术访问。一有空,他就泡在图书馆里,查看各种学术资料。一次他看到日本科学家的一篇文章,谈到将半导体平面工艺运用于光波导领域时,闵乃本得到一个启发,他立刻将文章传真回实验室,祝世宁教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启发点。 1995年,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研究组借用半导体平面工艺,成功制备出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 此成果立刻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关注,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院校教授纷纷介入,国外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也开始进行研究。发表研究组论文的美国《科学》杂志,在当期专门介绍了这一工作。光电子产业界著名杂志《laser focus world》评价称:“这一全新的研究成果确立了准周期结构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可能的重要应用。”

闵乃本和同事们真实地尝到了团结合作的甜头。 “做科学工作是自讨苦吃。”闵乃本的这句话得到了整个团队的认同。19年里,没有钟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研究人员一有时间就自觉地泡在实验室里。

春来秋往,酷暑严冬。闵乃本本来就单薄的身躯更显得形削骨立。胃下垂了 8公分 ,双眼熬成了深度近视。他仔细研读了几千篇论文,凭籍着超人的悟性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他终于发展和完善了完整晶体、缺陷晶体的生长理论。

很多人问闵乃本和他的研究组,在坐冷板凳的时候,在科研没有突破的艰难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有没有想过,可能经过很多年努力最后未必会出成果?

“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会对科学入迷,入迷之后他内心的充实感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入迷的科学工作者才能坐冷板凳,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我们的团队就是这样的。”闵乃本说。   

从1986年至2005年,整整19年,闵乃本和他的团队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毫不计较回报;他们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

 闵乃本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教授。历任科技部“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光电功能材料和“九五”国家“ 973” 计划光电功能晶体首席科学家,国家人工晶体联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国际晶体生长联合会(IOCG)执行委员,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晶体生长与材料表征委员会委员,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C IUMRS)委员。曾担任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委。

科学家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闵乃本深深感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振兴为广大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他深情地说:新中国成立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科学研究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才能够在光电功能晶体的研究领域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我相信再过三五十年我们的科学一定会走在国际前列,我要和广大的九三学社社员一起,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