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牵动着全国12万九三学社社员的心。大家或捐钱捐物,奉献爱心;或踊跃报名,奔赴一线。
目前,玉树初期救援工作已经结束,部分一线社员陆续返回,但又有新的社员踏上赴玉树的路程,接过灾区重建的接力棒,为尽快恢复灾区的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不遗余力……
一、 跟踪监测科学分析
4月14日05时39分,青海玉树县发生4.7级地震,还在睡梦中的九三学社青海省地震局支社成员、预报中心预报室主任陈玉华、综合室主任张晓清就接到信息,迅速赶到工作岗位。07时49分,正当预报人员发送会商意见时,原震区发生了7.1级地震。青海省地震局立即进入大震应急状态,支社5名在职社员全部到岗。张晓清、秦松涛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参加地震现场的考察及灾害评估工作。陈玉华、王培玲投入到地震趋势跟踪判定工作中。王桂芳认真细致地准备科考装备。秦松涛因表现突出火线入党。
二、 专业人才紧急驰援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第一时间参与玉树一线救灾的九三学社社员分别来自青海、天津、北京、河北、黑龙江、江苏、陕西7省,共30余人。这些社员都是我社地震、救灾、医卫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危机时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九三学社社员的时代风采。
最先赶到震中结古镇开展救援的是九三学社青海省的社员。据不完全统计,青海交通、医疗、地震、气象、通信、水电等行业近20名九三社员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中。14号下午,九三学社社员、青海通信服务公司总经理邓晓辉率本单位员工一行35人昼夜兼程赶赴灾区,抢修通信设施。九三学社社员马仁杰是青海省西宁市兴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着4台挖掘机和现金,率员工火速赶往灾区。九三学社社员、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杜玉雄是回族,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助。由于灾区没有清真食品,他两天没有吃饭,但为了抢救更多的民族兄弟,他依然奋战在手术台上。九三学社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支社傅强、孙辉、阿尖措、张建宁、王玉琴等多人参加了一线救助,累计转运伤病员1556人,现场救治伤病员260人,手术救治伤病员38名。西宁第一人民医院的郭巍,青海省水电四局兰柯等也在灾区各救灾岗位上积极工作。
4月15日在极震区结古镇坍塌的房屋旁,邓民宪(正中穿蓝色上衣者)正在与救援队交流搜救方案
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邓民宪是地震工程专家。玉树地震后,她率江苏省地震局相关专家于4月15日上午9:30抵达震中结古镇开展紧急救援。他们每天天一亮就出去工作,晚上9、10点回到营地后还要整理资料向指挥部汇报。为了保证工作进度,连续3天3夜没合眼,用6天的时间完成了灾害评估报告。100多人挤一间30平方米工作室。实在太困了,就随便蹲在哪里打个盹。专家们日夜工作,经常顾不上吃饭。从早到晚,他们简单吃点压缩饼干,一天下来,最美味的就是吃了一包方便面。为了核实一个数据,他们单车行进9个小时赶赴100多公里外的小苏莽乡,经历了无人区、与外界失去联系、突遇大雪、行走悬崖边等生死考验。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陆鸣是中国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结构抗震专家。4月15日,他接到国家地震局指令,携带2架无人机,带领本所5名同志赶赴玉树,承担重灾区范围和灾害程度的快速评估、架设流动地震台监测地震趋势、为未倒塌建筑物做出安全鉴定等任务。其中,无人机航拍获取了高分辨率灾区图像,为配合确定灾区范围和灾害损失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1日离开,在玉树的6天时间里,他先是在外露宿,后来住进帐篷后也是和衣而坐,平均每天睡眠3个小时,夜夜都被冻醒。工作队驻地在结古镇结古寺旁边,因为民族习惯,遇难藏族同胞的遗体要送到寺庙经喇嘛诵经3天后才能火葬,因此,陆鸣和众多救援队员几天中就和几百具遗体比邻而居。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庆利是单位业务骨干。得到玉树地震消息后立即请缨赴一线。14日从哈尔滨飞赴北京,15日与中国地震局现场应急工作队集结,赶赴5000公里外的玉树。在玉树的6天里,孟庆利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感冒症状,坚持参加野外灾害损失调查及科考,很好地完成指挥部交给他所在团队精确描述烈度等值线、计算地震造成经济损失的任务。由于初期现场物资匮乏,食物较少,无保暖物资及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孟庆利高原反应加剧,在指挥部强令下,他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
4月15日上午,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姜可伟带队,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青海玉树。16日早7点,在玉树机场设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站”,开始在转送至机场的伤员中巡诊,这是卫生部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唯一开设独立医疗点的医疗队。姜可伟和队友们顾不上片刻休息,接诊转诊重伤员70余名。而赴玉树的3天前,姜可伟刚刚结束了为期半年的美国学习,行李还没有打开,就应征参加医疗队,临行前也没能和妻子好好吃一顿团圆饭。
九三学社社员,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院内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高斌4月14日接到通知参加天津市赴青海抗震救灾医疗队,16日抵达玉树巴塘机场。根据灾区现场指挥部指令,随30名藏族伤员一起赶往格尔木市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连日来,高斌不顾明显的高原反应,与当地医护人员和来自山西、台北的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对伤员紧急救治,并对地方医护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改进建议。除了医治灾区伤员,高斌还积极投入到当地病患的医治过程中。积极联系天津专家,对该院一烧伤藏族患儿朵娃进行远程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参与该市其他医院的专家会诊,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他在向后方亲朋发回的手机短信中这样说到:“医疗救援是使用医疗技术独立或联合其他技术达到救援目的。一方面,医疗本身救治特点很多时间里突出“急”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救援与医(还应与防)有关,因此多数医生容易理解适应这样的工作。从危险,总是相对而言;从责任,总要履行;从风险,没有大小、远近,总要尽力;从个人,总该感恩。”
由唐山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唐山市委主委、唐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胡万宁担任总指挥的唐山市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突击队共70人,于4月16日下午1时由唐山宾馆集结,分两路出发。一路队员15名,从首都机场乘飞机抵达西宁,然后连夜转乘客车于17日下午4时左右到达玉树。二路队员55名,在胡万宁的率领下,携带设备、药品及救援物资分乘11部车辆从陆路昼夜兼程赶往玉树。唐山抗震救灾突击队由抢险队、心理干预医疗队、开滦医院救援医疗队组成。
九三学社社员、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龙延滨和手术室护士长杨江海,4月14日参加由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西宁市,对地震中的伤员实施救治。龙延滨作为专家组成员,表现突出,受到全体医疗队成员的好评。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一科副主任医师程灏,4月17日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的专家组,赶赴青海参加地震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专家组将在青海省中医院和藏医院开展工作,一方面进行伤员的救治,一方面对当地医院的医疗抢救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
三、 倡议慰问广泛发动
4月15日,九三学社中央发出慰问信,向青海省全体九三学社社员表示慰问,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广大九三学社社员致以崇高敬意,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示沉痛哀悼。慰问信动员大家“急灾区人民之所急,解灾区人民之所难,帮灾区人民之所需,发挥我社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向灾区伸援手、献爱心、送温暖。”,并号召九三学社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紧急行动起来,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做出应有贡献。
灾情发布后,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第一时间向所属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发出倡议,号召广大社员,伸出双手,奉献爱心,与本省地震灾区同胞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4月19日,九三学社南昌市委发出倡议,希望全市社员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美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用热情与行动给身陷险境的灾区同胞送去关怀与温暖。
4月20日下午,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就玉树地震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切哀悼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
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副秘书长姜仲撰写诗歌《结古新娘》、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靳秋撰写诗词《梦芙蓉 玉树国殇》、九三学社绍兴市社员韩秀山撰写诗歌《让我们温暖玉树》和《玉树书声琅琅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对生者的鼓励。
四、捐款捐物爱心涌动
玉树地震发生后,九三学社中央广泛发动,各地社组织和成员积极响应,各地捐款捐物的消息源源不断地汇总到社中央。
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奉献爱心。韩启德主席,贺铿、邵鸿、赖明副主席带头捐款。正在全国政协出席抗震救灾专题学习会的九三学社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得知消息后在会后立即赶到机关捐款。一些退休的老同志长期患病,生活拮据,仍积极参加捐款。有的同志出差在外,闻讯后特地委托同事代为捐款。短短一天时间,汇聚着九三学社中央和所属学苑出版社全体工作人员一颗颗爱心的捐款就达2.64万元;
截止4月16日上午,九三学社青海省委收到捐款超过12万元。这对于位于西部省份、社员仅有1000余人的社青海省委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其中,社省委副主委邓吉牛个人捐款2万元;社员曹磊脚扭伤在家养病,听到消息后脚缠纱布、一瘸一拐地把1千元捐款亲自送到了社省委;社员刘桂香购买价值500元药品和部分救灾物资,送交社省委;非社员社友高道英、李凤娟、李雪莲等也通过九三学社向灾区捐了款。4月16日,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和西宁市委联合组成援助玉树灾区救援队,用捐款紧急购买了价值10万余元食品、蔬菜、水果等,并组织了4台大型挖掘机,在社省委主委范增成的带队下奔赴灾区。经过1天1夜800多公里的昼夜兼程,于17日下午将12吨蔬菜水果开进结古镇新寨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州民族二中,为师生们送去他们最需要的补给;
九三学社黑龙江省直支社社员杜保国第一时间赶到社省委,捐款1000元;省直老社员、67岁的张为民体弱多病,不能亲自来捐款,特意委托老伴把500元钱送到社省委;社员姜总祥正在外地出差,闻知青海发生地震后,特委托家人到社省委捐款10000元;
4月23日,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机关募捐现场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在职机关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捐款 11120元。捐款前全体同志起立,向在玉树地震遇难的同胞默哀1分钟;
九三学社南昌市委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各基层组织代表30余人捐款24750元,通过南昌市慈善总会转交灾区;建筑系统支社95岁的老社员万国强,在自身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打电话到社市委,要求捐款500元,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
九三学社义乌市委捐款1万元;
九三学社湛江市社员捐款6420元;
九三学社宜宾市委第一批捐款5000元;
九三学社成都市社员捐款50209元;
九三学社酒泉市敦煌研究院支社孙志军等17名社员自发捐款2350元;
……
捐款已近30万元。但是,各地九三学社的捐助活动还在进行,九三人的爱心还在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玉树。
五、宣传报道及时有效
正在西宁出差的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巡视员戴红恰遇地震。此时的她,一方面要积极完成此行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还责无旁贷地投入到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组织的各项抗震救灾活动中去。虽然她近期身体欠佳,但得知社省委要组织救援队赴玉树后,为了跟踪报道有关情况,她积极要求随行。在跟随救援队赴玉树的三天里,她亲眼目睹了社员们为了将救援物资早一点送到灾区人民手里,不顾自身安危、顾不上休息吃饭、星夜兼程的感人事迹,撰写了《同仇敌忾战天灾》、《玉树这三天:惊心动魄》2篇纪实,发表在《人民政协报》和《团结报》头版并被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华网、光明网等网络媒体转载,成为民主党派玉树抗震救灾一线宣传的独家报道。
六、防灾救灾献计献策
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在第一时间,通过信息的形式向上级部门急报,建议救灾物资中准备充足的氧气、吸氧设备和治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适应玉树灾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对医疗救助的要求。要对外省市的支援队伍尽可能地进行紧急培训,教授应对高原反应的专业知识和注意事项,以避免缺氧影响战斗力。针对救灾需要挖掘机、吊机等大型机械的状况,提出走官民结合道路、建立完善抗震救灾大型救援设备征用制度等相关建议。
4月21日,九三学社马鞍山市委和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防震减灾报告会",特邀九三学社社员、省矿产局322地质队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郭允山作专题讲座,对马鞍山师专在校大学生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科普宣讲活动。
七、科学重建奉献才智
4月21日,九三学社成员、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克海随交通部专家组赶赴玉树,勘察道路损毁情况,为灾区公路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出力。
灾后重建的接力棒,也在九三人的手中传递。
九三人面对玉树地震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令人感动。更为可贵的是,这次在玉树灾区一线救灾的九三人中,很多人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甚至2003年“非典”救助等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为表现突出获得过各种表彰。面对危险,他们一次次选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危机,他们一次次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扛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旗。
他们是:
陈玉华,2007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0年、2005年中国地震局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青海省地震系统先进个人。
高斌,2009年卫生部“全国卫生应急先进个人”,2003年所在医院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王克海,2008年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陆鸣,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2006-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邓民宪,2008年江苏省“支援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秦松涛,2008年青海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侯艳华)